美文网首页
半间教室 | 不让孩子成“妈宝”,是父母俩的事

半间教室 | 不让孩子成“妈宝”,是父母俩的事

作者: 樊登年轮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20-08-10 17:02 被阅读0次

    什么样类型的伴侣,是你最不能接受的?

    不着急,可以慢慢想一想啊。

    其实,因为个体的差异,对于最不能接受的伴侣类型这种问题,答案肯定多种多样。但是,要说有一种男生类型,让大多数女生都深恶痛绝,估计,你也会同意。

    那就是“妈宝男”。

    提起“妈宝男”,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成”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了。他啃老、没头脑又不负责任,在当初电视剧上映的时候,可让不少人恨得牙痒痒。

    像“苏明成”这样的“妈宝男”们,一般都对母亲极度依赖,虽然身体已经成长,但在心里仍然像个没断奶的孩子。而且啊,他们也总会把“妈妈的话”当作挡箭牌,来躲避成熟、拒绝承担自己的义务。

    这样的人格,在内里,其实是非常自私而且不负责任的。难怪知乎上会专门有帖子问:“妈宝男到底有多可怕?”

    其实,“妈宝男”们依赖的,不一定是母亲;并且,有可能成为“妈宝”的,也不一定是男性。“妈宝”的养成,取决于特定的原生家庭环境,具体地说,就是父母对他人格生成的影响。

    不知道你在生活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妈宝”吗?好奇过“妈宝男”、“妈宝女”们的心理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吗?

    最近读到的一本书:《爱的艺术》,就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爱的艺术》是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的大作,从上世纪50年代出版以来,已经再版过几十次,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这么说吧,这本书在讨论爱和人格发展的众多书籍里面,有开宗立派,影响后世的地位。

    在这里,因为时间的限制,我只谈谈《爱的艺术》这本书对理解“妈宝男”的生成,会有什么帮助。希望你有兴趣。

    这得从“爱”的本质和形成过程说起。

    爱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是怎么学会爱的呢?

    弗洛姆认为,“爱”其实是一种能力、一门艺术。很多人在谈到“爱”的时候,他们说的只是怎么样得到爱,比如怎么让自己更有魅力,用什么方法能如愿地获得恋人的芳心。这其实是“被爱”,而不是“爱”。

    健全的“爱”是个动词,意味着去创造,去给予,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爱。

    说“爱”是动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能总是要求别人无条件地爱你,自己就躺平了等待着被爱。这种爱是很自私和不成熟的。毕竟,成熟的爱不是单方面一个劲地索取,而是相互的。你得学会去爱,才能获得爱。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时起,就开始了学习“爱”的过程。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一个人就在塑造着影响他一生的感情模式,而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时期,母亲就等于婴儿的整个世界,是他唯一的依赖。可以说,一个人对爱最初的感受就来自于母亲。所以,母亲也是你我“爱”的启蒙老师。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和孩子对母亲的爱一样,都是最自然的情感。在你还十分幼小的时候,母亲不管如何都会深爱你,而且几乎会满足你的一切要求。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你会觉得:我被爱,就是因为我是我而已,我并不需要做什么就能一直被爱着。

    而反过来,孩子对母亲的爱,也多半是出自于自己的依赖和需要。孩子会觉得:“因为你爱我,所以我爱你”;或者说,“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可以看出来,婴幼儿时期的爱,本质是挺被动和自私的。而且,你发现没有,这种爱的逻辑和“妈宝男”们的很像,对不对?其实,事实也就是如此,“妈宝男”们正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没能继续发展成成熟、健全的“爱”。

    而成熟的“爱”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享受着被爱的特权和好处,而是去爱别人;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给予和创造。

    当孩子到了十岁后,一般就逐渐地从完全的“被爱”状态中走出来。当他创造了某种东西,比如说,写了首诗,画了幅画,或者帮了家里的忙,而得到大人的称赞时,他会很开心。这意味着,他在学习一种的新的“爱”,一种更健全的“爱”。

    他会更多地用自己的活动,满足父母的一些需要,来获得更多的爱。这种爱的逻辑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爱我”,或者,“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在从“被爱”到“去爱”的转型阶段,离不开父亲的介入。

    如果说,母亲是在你最幼小无力的时候,那个无偿地爱着你的一切的人;而父亲就是你的人格离开幼稚,走向成熟和健全的引路人。

    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大不相同。对小孩来说,母亲如果代表着自然的话,那么,父亲就代表着社会、代表着长大后的世界。

    母亲会因为你是她的孩子,而无条件地爱你,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了我的要求,因为你做到了某些事情;而如果你没有,你让我失望了,那我就不会再这么爱你。

    其实,在长期的传统社会里,孩子按照父亲的样子做,是一种常见的要求。“不肖子孙”这个词里面的“不肖”就不是不孝顺的意思,而是不像,指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像他的父亲。由此可见,父亲的主要育儿任务,是以身作则,充当孩子成长的模范。

    乍看起来,与母亲比起来,父亲的爱要更有压力。但如果没有这种压力,孩子长大后就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不能摆脱依赖家庭这个小天地的状态。

    孩子在母亲的关怀下发育成长,而在父亲的引导和要求下,走向成熟,并且最终离开两者的怀抱,展翅飞翔。

    但是,真正有健全人格的人,长大后依然会在内心里留下父母的影子。他的爱是母亲和父亲的综合:既有母亲式的温情,又有父亲式的理性;既不会一个劲地用爱的“强求”淹没别人;也不会把“爱”变成冰冷冷的刻板规则。

    说到这里,可能你也会对“妈宝男”的形成有个大致的了解了。他们就像是一直走不出母亲保护的孩子,而相应的,每一个“妈宝男”背后都有个过分强势的母亲,和一个没能发挥自己作用的父亲。

    但像我上面说的,这个“妈宝男”和“母亲”都要打引号,一些过分依赖父母的女孩子和有着“母亲式的爱”的父亲,也是一样。

    了解这些,不仅对你准确判断对象是不是“妈宝”有用;而且,在有了孩子之后,用处更大。

    比如说,在我小时候,妈妈虽然很宠我,但绝不溺爱。有些时候,该爸爸出场管教了,她一般不会阻拦。我老爸也很通情达理,知道有些道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但又不能用冷漠粗暴的教育方式,疏远和孩子的距离。

    我没成为“妈宝”,还得感谢老爸老妈的完美合作。

    好的育儿之道也是这样:恰当地发挥母亲和父亲的作用,不能失衡,既要有温情也要有规矩。

    做母亲的,最好不要用自己过分强势的爱,妨碍孩子成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学会独立。做父亲的,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当甩手掌柜;而要更多地用道理和模范,来引导孩子,尽量不要威胁独断。

    希望这些会对你有帮助。

    “非凡精读馆”里就有《爱的艺术》这本书的详细讲解,如果有兴趣深入地了解的话,建议去听听哦。

    今天说了挺多“硬核”的知识,在结束前,要不谈点轻松的话题吧?有人开玩笑说,母爱如水,有时候也像洪水泛滥;父爱如山,有时候也像山崩地陷。

    那么,你的爸爸妈妈有什么特别的爱的方式?快来说说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间教室 | 不让孩子成“妈宝”,是父母俩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vj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