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湿气大都是相互夹杂而存在的,并非单一湿气症状。中医有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之说法,由于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如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易使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下面我们看一下湿气是怎样形成的?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口味偏重,喜食油腻甜腻;
嗜酒吃凉,爱喝冷饮;
频繁熬夜,坐多动少;
居住潮湿,坐卧湿地;
弄湿衣服长时间不更换;
洗头未干便睡觉或出门;
夏天出汗后立即吹空调等等……
都是湿气的来源。
那么如何判断呢?请往下看。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一、看感觉
早晨起床时,觉得很困,打不起精神,懒得动弹,困乏无力,无精打采,怎么睡都睡不够,头晕犯困就想睡觉,真让你睡又睡不着,睡觉困难。
二、看刷牙
早上刷牙恶心呕吐,嗓子里总有丝拉不尽的感觉,嗓子发痒,口干口苦口黏。
三、看食欲
没有饥饿感,啥也不想吃或吃一点东西马上有饱腹感,一天不怎么吃也不觉得饿。
四、看大便
大便溏稀不成形,粘滞不畅,恶臭,很难冲下去,干燥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规律,小便尿黄。
多种情况混合
1、浑身难受不得劲,就是说不上哪里难受。
2、莫名其妙发火,烦躁,看啥也不顺眼。
3、胸口发慌发闷,干点活一紧张大喘气。
4、头发油腻有头屑,头皮油光表皮湿疹。
5、舌苔黄厚或是白厚边缘有齿痕。
6、虚脱浮肿,大腹便便难受,痰多咳嗽。
7、白带有异味瘙痒,阴囊潮湿,对房事没兴趣。
8、脸上长斑起痘,面容憔悴,情绪低沉。
9、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手脚冰冷爱出汗。
有以上2到3种情况的人,说明您该祛湿了。
湿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常吃这两样,对祛除体内湿气有帮助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这两样食材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食材,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相对应的祛湿食疗方则可以预防、缓解这些顽疾。
按摩5大穴位祛湿
通过穴位按摩与牛掌通精油来排湿既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简单易学,在家就能自己动手祛湿。
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 01 ——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 02 ——
大椎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 03 ——
神阙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位置: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方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 04 ——
涌泉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 05 ——
阴陵泉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