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作者: 6504f4c6916e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3:50 被阅读67次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湿气大都是相互夹杂而存在的,并非单一湿气症状。中医有云,“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之说法,由于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如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易使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下面我们看一下湿气是怎样形成的?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口味偏重,喜食油腻甜腻;

嗜酒吃凉,爱喝冷饮;

频繁熬夜,坐多动少;

居住潮湿,坐卧湿地;

弄湿衣服长时间不更换;

洗头未干便睡觉或出门;

夏天出汗后立即吹空调等等……

都是湿气的来源。

那么如何判断呢?请往下看。

  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 

一、看感觉

早晨起床时,觉得很困,打不起精神,懒得动弹,困乏无力,无精打采,怎么睡都睡不够,头晕犯困就想睡觉,真让你睡又睡不着,睡觉困难。

二、看刷牙

早上刷牙恶心呕吐,嗓子里总有丝拉不尽的感觉,嗓子发痒,口干口苦口黏。

三、看食欲

没有饥饿感,啥也不想吃或吃一点东西马上有饱腹感,一天不怎么吃也不觉得饿。

四、看大便

大便溏稀不成形,粘滞不畅,恶臭,很难冲下去,干燥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规律,小便尿黄。

  多种情况混合 

1、浑身难受不得劲,就是说不上哪里难受。

2、莫名其妙发火,烦躁,看啥也不顺眼。

3、胸口发慌发闷,干点活一紧张大喘气。

4、头发油腻有头屑,头皮油光表皮湿疹。

5、舌苔黄厚或是白厚边缘有齿痕。

6、虚脱浮肿,大腹便便难受,痰多咳嗽。

7、白带有异味瘙痒,阴囊潮湿,对房事没兴趣。

8、脸上长斑起痘,面容憔悴,情绪低沉。

9、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手脚冰冷爱出汗。

有以上2到3种情况的人,说明您该祛湿了。

  湿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常吃这两样,对祛除体内湿气有帮助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这两样食材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这两种食材,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份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相对应的祛湿食疗方则可以预防、缓解这些顽疾。

  按摩5大穴位祛湿

通过穴位按摩与牛掌通精油来排湿既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方法,也十分简单易学,在家就能自己动手祛湿。

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 01 ——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 02 ——

大椎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 03 ——

神阙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位置: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方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 04 ——

涌泉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 05 ——

阴陵泉穴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相关文章

  •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湿气大都是相互夹杂而存在的,并非单一湿气症状。中医有云...

  •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在此为你解答!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请珍惜您所看到的!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由于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如运动量少、饮食...

  • 湿从哪来?又从何走?一年最好的排湿时节,赶紧行动吧!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由于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如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大鱼大肉等,易使身体阴...

  • 转载: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

  •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明白了: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

  • 痰湿哪来的

    它是一种邪气,没有无缘无故的邪气,邪气一定是基于你自己身体出了问题。痰出现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是你自己身体的正气出了问题。

  • 我是谁?

    昨晚,有个书友私信我。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世界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你书读的多,怎么看这几个问题。...

  • 春天里的烤火炉

    连日绵绵的春雨,到处又湿又冷。 树是湿的,花是湿的,草也是湿的,所有的道路都是湿的。打把伞上街,寒气从脚底升起,不...

  • 又冷又湿

    雨水这天,我们这下了一天的雨,还是大雨。天气预报显示我们这一区气温为9-11度,未来几天最低温度仍然低过10度,而...

  • 又一次,次次秋。

    不知从何时起草儿上多了些湿露, 又不知从何时起清风中带了些凉意, 当脚底下踢过曲卷了的黄叶; 她来了。 又开始催眠大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湿从哪来?又从何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xj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