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堂妹妹告诉我,她在建群,准备明天开张,弄个卖东西的生活馆。
想不到,小时候内向的堂妹妹也开始学做生意了,不禁好惊讶,好在现在都是在微信群,在网上交流 ,叫卖,否则我一定要现场观察堂妹妹面红耳赤的光辉时刻。
其实我家是做小生意“世家”,在燕浜桥边的“坟堂里”,我家好几代人是做手工竹制品,天天挎篮穿梭在街头叫卖,靠每天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阿要买洗帚,阿要买筷子,阿要买马桶划帚,阿要买蒸架。”奶奶已经离开我十年,她的话语尤在耳畔响起。做这个生意没有固定的摊位,要不停的走,不停的问,象提醒人家家里可能需要,又想求人家照顾生意,每次想起,就觉得会掉眼泪。因为我曾经亲身体验那种滋味,你喊着卖着,喊了一百声,问了几十个人,可能才做成一个生意,赚了几分钱。
那时一般是过年时刻,我已经放假,父亲和奶奶一齐做,我只在下午和傍晚做点抽光滑筷子的下手活,父亲和奶奶会做到凌晨,满满的两大篮,我和奶奶轮流挑着到同里街头。
我总是坐在照相馆的玻璃窗下,奶奶交代我价格,如何叫卖,就四处去喊卖了。奶奶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低头看着眼前走过的许许多多双脚,迟迟开不了口。好半天,一个生意也没有,我很着急,于是我开始下决心,先是轻轻的喊,后来竟然也大声起来,直至有个人与我问价,当我以奶奶交代的最低价成交了第一笔生意时,不禁信心大增,有几次甚至也学奶奶的样子,走入街巷去喊卖了。
现在想想都很佩服当时的自己,当然,我的勇敢源于奶奶的一句话。“不用难为情的,他们有钱,我们有货,不偷不抢,有啥难为情的。”是的,你情我愿,没有贵贱啊!到后来,我开始坦然的帮奶奶,帮妈妈一起去卖过好几次东西。
有一次,我竟然剪了家里好多葱,一分钱两分钱一堆一堆分好,一个上午也卖几毛钱呢!
当然那时其实还是有职业歧视的,记得我叫卖时,遇到班主任老师,他摸着我的头惋惜的说,“你怎么也做这个?”我倒很坦然,我问老师,“老师你要不要来一把筷子?我给你最低价。”现在想起都佩服自己。
最幸福的时候是与奶奶全部卖光,记得那个年二十九,我们卖了连本带利五十元,一个创记录的金额,奶奶那次没让我吃阳春面,让我吃了同里新流行的“大肉馒头”,就是那种明明看着是小笼馒头,非叫“大肉馒头”的馒头,因为它是“大肉的小馒头”!之所以这么愤怒的提起这个奇怪的名字,是那次第一次吃就害惨我,当我一口咬下,汤汁爆出来,把我的唯一的“中长纤维”的罩衫的胸口挂出一长条油渍,洗了好几次还没洗干净!
这些经历由于堂弟和堂妹还小,他们从没有经历,也从没有体验。我大他们三岁,感觉长了一轮,他们从没有与奶奶一起分担,印象中,他们只要到街上找奶奶,然后等着买好吃的就可以了。
现在,堂妹妹要开网店了,好!好!我希望她也能体会一点做买卖的快乐,当然也有艰辛。当然时代不同了,一切也都不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