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串成串
一个月前
我通过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拆书帮,体验了一把线下活动。
当时感觉一般般,因为对“RIA”完全不了解,拆书家分享时像平时听课一样跟着参与,但到了观察家发言就完全懵逼,那些词语分开都听得懂,连起来就不知是啥意思了。于是那次活动以浑浑噩噩收场。
一周前
发现活动主题是”拆书法“。或许是学语言出身,我对”XX法“都特别感兴趣,应该都是”枯燥乏味“的干货吧!
果然,很有收获。
但一整天的高强度脑力轰炸带来的”脑震荡“至今未恢复,有”看到主题就晕、写完长篇头疼,表达想法紧张“的不适感。但我发现另一个怪事,拿出交付物(作业、讨论、发言、分享)时的那种亢奋,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比任何药物都令人上瘾。
一天前
完成了我的第5篇作业。若用演讲的形式展现,自认为OK。但若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业,问题来了——这不像我的风格!
我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第1篇作业那样,内容苍白,文字简短,语气有点生硬。而现在,轻轻松松破千字,会运用小故事、关键词来让人加深理解,甚至用上了相声、脱口秀的表达方式,增加趣味性。
五天,我的思维和表达真正发生了质变,变化太快让我自己都反应不过来,这就是RIA拆书法的神奇效果。
认真做个复盘
☹ 买时间策略
优势:
1.A1用精简的语言,清楚讲述了一个故事。
2.A2用同样精简的语言,介绍了未来的情景,并将I中的具体步骤用括号形式备注在“情景演绎”中。
不足:
1.没有做I部分,直接引用老师给出的I,对片段缺乏自己的理解。
2.没有演绎感,只是简单地完成了作业,缺乏自己对现场演绎的思考。
3.没有对A1进行反思,需要对A1中过去的失败案例,做一个简短反思。
🎈 如何施放情绪
优势:
1.终于尝试了I部分,用“气球”做比喻,形象地解释了WHY。(鼓掌~ 撒花~~)
2.注重了对故事的描述,语言比前一篇生动多了。
3.A2部分除了用具体步骤做情景演绎,还对这段演绎进行了自我小结。
不足:
1.讲故事时还可以再精简,达到“重点突出+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即可。
2.注意前、中、后都要点题,要重复提到具体步骤,加深印象。
🙋 如何提出请求才能提高成功率
优点:
1.在I部分,将片段中的具体步骤浓缩成3个关键词“告知、承诺、自愿”,并对每个词做了一句话解读,增强了记忆点。
2.对A1的故事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自己在当时情境中的不当表现,同时运用片段中的方法,重新演绎了一个版本。
不足:
1.I部分没有给出适用边界。
2.A2部分的语言描述过多,可能模糊焦点。
👗
掀桌砍价三步法
优势:
1.给出了方法使用要遵循的原则,简短而有力。
2.在I部分,将具体步骤归纳为“喜、怒、哀”三表情,最终达到“乐”的共赢目的,非常形象和有记忆点。
3.A部分故事不偏题,根据本片段的关键词“砍价”,讲述了一件过去发生的关于“砍价”的故事。
不足:
1.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没有给出适用边界,以后需要展现出适用和不适用的情况。
2.本片段有个关键词“掀桌”,非常有画面感,在语言表达和肢体方面可以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
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优势:
1.开篇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又能与听众拉近距离。
2.针对片段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更容易理解的转译。
3.在I部分,不仅给出了适用边界,还对“问题”进行了特点强调和句型拆解。
不足:
1.虽然I部分自己还是比较满意,但花费了40分钟,效率太低,问题出在阅读理解的能力欠缺。
2.A部分,语言比较啰嗦,时间把控上需要更精准。
究竟学到什么?
谈到收获,单纯地说自身感受和心路历程可能过于飘渺和虚幻,那就直接给出几个我“顿悟”出的观点:
1.书本是思想的文字承载形式。
拆书的全过程是“思想-文字-语言-思想”的大循环,也是知识的“吸收-内化-释放-植入”的小循环。在两个循环圈里,拆书者的思维实现了重构和质变。
2.拆书法只适用于拆“书”吗?
还是从书本的本质出发,它是人类经验的沉淀。那么,老人们的教导、领导的训话、恋人之间的深度交谈、陌生人的某个行为,都能折射出他们的人生经验。
所以我想,拆书法更像是“吸星大法”,当我把它运用到纯熟,是不是能够“拆”某个现象,从而获取某种经验呢?
3.痛苦证明,我在进步
这一周的拆书训练,真正使我跳出了“舒适圈”,想尽办法把拆书精细化。但痛苦是值得的,回报来自于老师的鼓励、组员的认可,也来自于“内心窥视”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
最后,感谢
未来,还有许多日子要一起走过。
能认识一帮热爱学习、擅于学习、勤于学习的伙伴,我感觉非常非常地幸运,久违的“同窗”情谊。
让我们坚持下去,战胜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