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鲁迅的小说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说就是《阿Q正传》。
莫言也曾经说过:“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成为了现代文学专业考研重中之重的作品,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旧社会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89252/3d64afc97f41e742.jpg)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十分有画面感和讨论的话题点。
阿Q是辛亥革命后生活在未庄土谷祠的一个贫农,三十出头,是一个光棍汉,靠着打短工为生。
他的外表让人印象很深刻,头上长满了癞疤疮,留着黄辫子,穿着破夹袄。
他的人生经历更让人唏嘘,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是曾经进过城看过杀头;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欺负过小尼姑;最委屈的两件事情就是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
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阿Q精神胜利法。”
阿Q的形象代表了浑浑噩噩,不知自己是鲜活的人还是一具行尸走肉,穷途末路的人。
他自尊敏感而又麻木不仁,喜欢自欺欺人逃避困难。
别人提头上的癞疤疮,他就会神经过敏。
而现实生活中屈辱憋屈,被人欺负了,心里默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很快就让自己自洽了。
至于对他舆论,在未庄也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
阿Q被枪毙时城里的舆论也不佳,城里人多半都不满足,认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在他们看,阿Q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这让他们白跟一趟了。
阿Q一生胆小怕事、欺软怕硬、持强凌弱。
他看不上王胡,只因为王胡身上的跳蚤比他多;遇到尼姑就去拧尼姑的脸调戏,还口出恶言。
面对别人苦难冷嘲热讽,拿别人的痛苦当快乐。看别人被砍头当吃瓜群众,幸灾乐祸。
他被砍头时,也被冷漠地同样对待了。
鲁迅还在《阿Q正传》里反讽中国男人遇事喜欢甩锅、推卸责任的劣根性。
他在这篇小说中写道 :“中国的男人 ,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 ,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 ;周是褒姒弄坏的 ;秦……虽然史无明文 ,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 ,大约未必不会错 ;而董卓可的确是给貂婵害死了。”
以前读这篇小说居然没注意到这句话,鲁迅的思想真的是太深刻和超前了。
这篇小说也有一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金字塔原理》说:“文章要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愉悦。简单的方法是:主观臆想哪些当初用来得出思想(观点、论点、措施)的图像。”
好的文章就是这样,用“五感”法层次丰满地刻画出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让他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让读者新闻乐见。
写文章要通过“五感”描写和想像力可以让文章具有画面感。
有时候真的忍不住感叹鲁迅刻画人物的先见性,阿Q的行为有现在的人的一些影子。
阿Q死了,虽然没有女人,但是并不是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他的后代还很多,完美地继承了他的那些病态的性格缺陷,至今绵延不绝.......
每一次读《阿Q正传》都有新的体会 。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