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看书品书·呐喊·阿Q正传
闲来无事,即来看书。
鲁迅曾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写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某一时期的,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得是并非是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这是什么意思呢》阿Q这个形象绝非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而是在人类发展史的每一个时期,潜伏在我们生存空间的无处不在的影子。
一般来讲,《阿Q正传》要符合“某,字某,某地人也”,可在序中鲁迅先生就点明了,无姓,无名,无籍贯,为什么呢?我敢武断地说,先生压根就没想给阿Q好好地取一个像样的名字,不惜写了那么长的序,就是为了让阿Q“三无”身份合理,这样保证了阿Q的抽象性。阿Q是大多数,甚至是全部,他是无所不在的。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Q”叫做“张卫国”或者“赵老五”,有名有姓有籍贯,不免会被人地域黑,变得无趣。
看完阿Q小说之后,我们会对阿Q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个不纯粹的农民,他“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他既质朴,又愚昧无知,既是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又是整天闲逛的小偷,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他的核心精神是“精神胜利法”,这一精神又让他的性格中充满了懦弱、麻木、狭隘、盲目、自欺性与奴役性。
具体表现为阿Q每次受辱之后都会御辱(自欺欺人)。
第一次,阿Q因为头上的癞疮疤与他人发生了口角,被人打了——他用“儿子打老子”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正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又被别人暴揍了一顿——他用“第一个”敢于自轻自贱的“状元”完胜了对方。
第三次,阿Q在赌城上赢了钱,不明就里的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他用自残的方法获得了安慰。
第四次,阿Q被王胡打了。
第五次,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
第六次,阿Q被小尼姑骂了。
阿Q每次都会用“精神胜利法”取得胜利,精神胜利法的关键在于不在乎现实和形势上的胜利,只在乎自己心中“胜利”的满足感。
我们没有办法去批判或者同情阿Q,因为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一个的影子,得意时众星捧月,失意时树倒猢狲散。对当小尼姑被阿Q欺负后哭着离开时,却发出“九分得意的笑”的酒客们,对把阿Q的癞疮疤当做取笑对象,甚至揪住阿Q黄辫子,在壁上碰了五六个响头才觉得有快意的闲人们,对阿Q与小D的龙虎斗不但没有劝说反而煽动叫好的看客们,对阿Q被押附刑场是两旁挤满的抑或张着嘴“发出豺狼嚎叫一般的声音”、抑或好奇而有味地跟踪并观赏的围观者等等。
不仅在未庄存在着,在整个旧中国都普遍存在,那现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