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问文责自负】
从某种角度来说,“自以为是”并非是一个好的词语。
但有时候,它却又真的是在为别人好,可能这种好是不是别人所期待的,也不是别人想要的,又或者是别人不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接收方不认同,甚至是排斥,那么,我们的好就没有了意义,很有可能还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父母对子女、爱人之间的、朋友之间的,甚至是子女对父母,也同样如此。
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认为的方式对待,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也许,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也都是这样的出发点。
看电视连续剧《开端》里面,中二的卢迪,因为从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总是在对他格外小心照顾。
特别是他的母亲,不能养猫、不能剧烈运动、出门必带口罩,吃饭必须要等到他回来再吃等。
还有所有他感兴趣,对哮喘有影响的事情都加以限制—不允许。
母亲令人窒息的照顾,让卢迪喘不过气来。他过得并不不快乐,也没有朋友,因为从小,大家就把他当怪物来看。
卢迪长大以后,为了自己的兴趣,有属于的私人空间,他瞒着父母,偷偷在外面租了一套小房子,里面全部是他捡回来的流浪猫。
他把这些猫照顾得很好,每天回家前,都会掸掉留在身上的猫毛,只为不让母亲发现。
父母对子女如此,其实子女有时候对父母也是如此。
这也是我近几天,在照顾妈妈时,所发生的事情引起的反思。
经过前面两个月的辛苦治疗,妈妈已进入康复期。
每天会有5-6个康复项目,比如针灸、心肺功能训练、PT四肢按摩恢复、低频、气压和站立等。
刚刚开始练习站立时,妈妈能在机器上站立1个小时的样子。
也许是锻炼一段时间后,她的神经感知能力更强了,现在的康复对妈妈来说,像是在受刑,特别是PT手法和心肺功能恢复。
每天,只要一碰到她的左手,就呼天唤地的叫疼。
就连之前能站立1小时,现在也只能站立10多分钟。
在我陪同妈妈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我妥协了。
为什么妥协,就是站立这项训练。
那天,护工像往常一样,把妈妈扶到站立床上。
我提了准备好的食材,刚来到治疗大厅跟妈妈打过招呼,妈妈就有放弃的念头。
为什么我这样想,是根据最近几天,妈妈训练时的表现所得出的结论。
她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会因为无力,累不想做动作,只有老师强硬一点,她才不得不去完成老师要求的体位。
只要一提康复做手法,妈妈就会条件反射地退缩,想睡觉,累等各种理由就出来了。
我把手上的食材放在椅子上,站在站立床边陪妈妈说话,妈妈看到我,便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不站立了。
当然,人在生病的时候,难免会格外脆弱,一直坚强的母亲也如此。
带着这样的想法,当妈妈站立了10多分钟喊累时,我并没有把她放平,任她继续站立。
又过了10分钟,也就是妈妈站立到25分钟的时候,她的眼睛突然定住不动,表情也不对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后怕,连忙把妈妈放平。
此时,妈妈已经出冷汗,脸发白,还开始呕吐,我吓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连忙把妈妈抱到轮椅上,送回病房,吸氧、测氧保、量血压、量血糖、散热、等一系列的工作。
过去30分钟左右,妈妈的脸色终于恢复正常,而我的心脏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脑海里面闪出各种画面,有我不停向妈妈道歉的、有妈妈像发病那天模样的、有刚刚妈妈表情变化的...
好在一切有惊无险!
整个中午,我握着妈妈的手都不肯松下,一直不停地跟她说话。
我向她道歉,跟她承诺做康复项目时绝不再勉强她,只要她能好好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的自以为是,真的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以后,无论与谁相处,都不要再自以为是。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以能接受的方式真正为对方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