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浙中廊诗群
新诗潮52:文本的互文性

新诗潮52:文本的互文性

作者: 三山石 | 来源:发表于2021-02-09 01:52 被阅读0次

    当王家新处理篇幅更长的诗作,如《回答》、《孤堡札记》、《伦敦随笔》、《一九七六》、《少年》等,就难以把这些诗仅仅理解为基本词汇的衍生,否则可能会限制诗境的拓展。

    词汇之外,还有句子、篇章和诗的结构,同时还有内在的语法和布局,最终则是具有统一性的诗的视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个人比较重视《伦敦随笔》、《回答》等长诗的写作,更体现了王家新的某种“整合式”的追求,诗歌图景的广度也有较大的拓展。

    《伦敦随笔》的“整合性”在于把伦敦这样一个浓缩了历史、文化与文学的多重意味的都市以“随笔”的形式进行叙说。伦敦在诗人笔下首先成为一个文本,是在“文本的互文性”的视野中加以呈现的。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都市,只有借助一种互文性的方式,才能凸显它的本来的面目,继而呈露与诗人自己的关系。

    文本的互文性因此也成为这首诗叙述视野的核心地带。在诗人笔下,伦敦是莎士比亚、狄更斯、劳伦斯、普拉斯甚至马克思的伦敦,同时,王家新也把荷马、屈原、杜甫、但丁、易卜生、卡夫卡、凡·高带入了自己的视景。因此王家新在诗中花费大量篇幅处理的也正是文本中的伦敦以及想象化的伦敦。

    但是,如果没有诗人自己的经验视野的介入,这个伦敦就是别人的伦敦,因而这首诗在后半部分,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个人性的经验叠加在伦敦之上,而文本中的伦敦也同时为诗人自己的经验提供了背景。个人性的经验只有在这个背景上才显示出独特性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诗潮52:文本的互文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dq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