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梁文道 我读》Chapter 30
我爱偷窥
过度分享的时尚
回顾了下其实我好像是不怎么在乎我的隐私。在朋友圈发泄我的情绪,在youtube、微博上上传我录的VLOG,就是希望更多人关注。但是其实我是在主动暴露我的隐私。还有那些直播自己吃饭或一直直播的更是。为什么当我们有了隐私却希望丧失自己的隐私。比如我现在在这里写这些文字,然后一定会点发布,也是一种主动在暴露自己内心想法的行为。虽然几乎没人知道我的简书,但如果有人点赞评论我还是很开心。
在youtube上也是,我装作我不是那么在乎我的粉丝数量,观看人数,但是我还是在乎。
大概就是现在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什么方便被暴露,有了主动权,而不是被动都被暴露被评论。
和自由类似,有了自由,我们不知所措。有了隐私,我们却不知道如何珍惜这个隐私。
Peep culture: The documentary
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诉我,不要偷窥别人的窗户,他们也叫我把窗帘关上,别被邻居一览无遗。接着,网络出现了……我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观赏数百万陌生人的生活,我们还邀请陌生人研究我们生活中的私密细节,我称此现象为‘偷窥文化’。
让自己被大众消费,目的是让我们开心,让我们与大众接轨,得到归属感。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明星?大多数人只是想满足一种需求,一种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无法提供的东西。这东西过去由实体的社区来提供,现在没有了。什么东西呢?对我们作为人存在的认可。
中国出现那么多网络红人?
用这种方式让别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你不被注意,你就不存在。
隐私不保的年代
侵犯隐私无所谓?
名声是一种财产,有时可以兑换成可见的利润。
名声这个东西,在我们这个年代越来越难保住。
这些谣言,你能够去澄清吗?你甚至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要往哪里去。
想到高中时候,谣言也是已经传播很难证实。
还有曾经的邻里家长假短也是很难证实,但是现在变成了更多数量大众可能传播谣言,就更可怕了。
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事
总是撞见你自己
我们过度称赞的很多东西都有问题。
21世纪的音乐风格是什么?好像只有复古而已。
封闭未必是坏事。
写作过程大家都会看到,随时给你反馈,这还能叫有创意的作品吗?
你不断回应别人的要求,反而会削弱独立思考的能力。
集体智慧打破隔膜之后,未必更有创意。
The use of digital literacy
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
John Hartley
The use of literacy
理查德·霍加特
受众通过被动的表象,主动诠释信息。
一万个人看一部电影会有一万种效果。
产业这个观念不存在,存在的是主体、价格、商品、交易行为、市场组织等。
我们的防火墙
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