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婚姻到底是什么?
可能多数的电影和电视剧都会把婚姻描述或者解释成,男女双方两情相悦,在亲戚朋友的祝福中自愿结为夫妇。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颇有昭告天下之意。(参加过婚礼的大概都明白)
但是事实绝非如此,当你尝试去了解父辈、祖辈的婚姻时就会发现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而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200多年年前一个人感想。而这个人卡萨诺瓦并没有如孔夫子一般圣人地位,其他的事迹也不见经传。而他的这句话却流传甚广,其原因就值得深思一下了。
然后开始引经据典部分,主要是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一书,夹杂一些私货或者说个人感想。
主要观点——婚姻只是生育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我们其实要解构的是生育制度,而生育制度是什么呢?是社会强加给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一种损己利人的责任。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文明的延续。
因为人类社会是高级且复杂的,表现为人的分工协作。比如:你不种地,但是你有粮食吃。所以必然要有人替你种粮食出来。所以你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大部分正常需求就能满足,因为有别人在替你做。可问题是人终有一死,所以需要新的人来填补空缺,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好满足所有人的正常需求。
就像人的新陈代谢一样,老细胞死了新细胞出来顶替。光死不生,那人就命不久矣,社会也一样。
但问题是人不像动物一样,只需要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可以独立谋生了。一个人从出生到可以独立在社会上谋生需要十几、二十年。(越是发达的社会时间就越长)不光需要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还要在教育上投入巨大的资金以及精力。如果把这些钱投资在房地产上,用来养老真的是绰绰有余,甚至在死后还能买块依山傍水的墓地。毕竟养孩子的回报率太低了,简直是超级无敌大风投。血本无归很正常,甚至把棺材本搭进去也不是新鲜事。
所以说是个正常人就不会想去生个孩子,然后再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以及获得天伦之乐或者养老保障。于是为了让人们生孩子,并且努力的把一个小孩抚育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分子。就必须把这种损己利人的责任包装、美化,然后让人们自愿入局。于是就出现了婚姻。
当你深入了解婚姻的历史演变以及各种习俗之后,就发现这个东西可不简单!
比如私通这个词,在感情色彩上通常是具有贬义的。而解释上也讲:除娼妓外,非夫妇间的淫行,称为「私通」。
这里可是包括着婚前性行为的!往远了说《史记》的田单列传中有这么一段:“初,淖齿之杀湣王也,莒人求湣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嬓之家,为人灌园。嬓女怜而善遇之。后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与通①。及莒人共立法章为齐王,以莒距燕,而太史氏女遂为后,所谓“君王后”也。”其中的“通”就是讲私通。往近了说有“非法同居”这么个法律词汇,搁以前是可以让你坐牢的。
所以在以前从法律和礼教上(国外也差不多更多的是宗教教义上禁止),婚姻之外的性行为是不受认可的。但是“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正常需求,为什么要阻止或者说妨碍呢?因为你怎么吃饭,一般是没人管的。(除了狗肉!瑟瑟发抖.jpg)但是你怎么过性生活是有人管的!
这有两个意义:1.想要性生活吗?想!想,就结婚啊!2.维持婚姻稳定性,你乱搞到婚姻破裂。孩子怎么办?(一是抚育孩子经济问题,二是孩子的性格或者说心理健康。毕竟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人。)
你说我就结婚,不生孩子不就好了。没事还有后手,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比如“养儿防老“等等等等。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还有彩礼,我们暂且不讨论那些“天价彩礼“。就认真谈彩礼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普遍,而且通常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算轻的财富转移。在《生育制度》中选了一个小部落的彩礼为例,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具体如下:男方要准备30头牛做彩礼,女方收到牛之后要分给亲戚部族。当婚姻破裂的时候,这30头牛是要清算的。如果是男方的责任,那么这30牛就会被扣下,相当于违约金。而如果女方的责任,那么这30头牛要还回去,并且要原原本本的还回去!必须是原本的30头牛,不许替换!
所以这份婚姻的保人是挺多的,保障上也是挺充分的。一但是因为想要性生活就轻易入局的,通常结果是被锁死在了婚姻之内。而另一方面,只要不离婚,婚姻存续期间在外面有情人。私下里其实人们并不特别反对这种桃色事件。就是经常见的一句话“哪有不偷腥的猫?“
当然除了这些下套和惩罚性的东西之外,古人在正面上为存续婚姻也花费了极大的心思。诸如“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甚至”童养媳“,尽量的减少夫妻双方性格、世界观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距,让他们更多是出于自愿的维系婚姻。毕竟一个正常和谐的家庭更大概率产出一个合格的新的社会分子。
所以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不愿意生孩子了?
为什么说是现在?首先是婚前性行为已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了,反而是老处男、老处女才是比较难堪的局面。单纯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性生活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了。为了性生活而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比例下降严重。
其次是我从网上找了一张图,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图。
虽然图的数字准确性上可能有问题,但是总趋势上应该没问题的。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和灾害,跌幅都很大。人口增长上基本都是建国之后或者说政局稳定之后快速增长,没有现代社会这种在和平盛世人口停滞,甚至要下跌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建国初期人少地多,农业社会劳动力低下。所以为了最大力度的利用土地,只能生孩子增加劳动力。因为土地是按人分配的,比如西晋的土地制度:对一般农民占田与课田的规定,据《晋书·食货志》记载:“男女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六址六以上为老小,不事。”按照上述年龄标准,规定的占田数额是:“男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田半之,女则不课。”古代也没什么环保观念,国家现有的良田不够,可以自己去开荒。一个家庭人多就地多,生育积极性肯定是高的。
后期动乱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地少人多,扣除国家税收之后农民吃不饱了,甚至要饿死了。所以起来造反,就是为了有口饭吃罢了,没什么政治倾向、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
中国成立初期情况也差不多,虽说人比起古代是多了不少,毕竟四万万同胞,但是相对的耕种技术和化肥导致农业产出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土地分配上依旧是按人分配(变化的土地性质上),生育积极性自不必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于是开始计划生育。(顺带吐槽一下所谓的优生优育,就是科学研究最好的生育年龄段的问题。我是不信的,就比如汉朝初期为了鼓励生育15岁不婚配的就要罚钱的!事实上文景之治下人口涨的很快的!千万不要说古代人成熟早什么的,我不信一群饭都吃不饱的古代农民,生理发育会慢于现代一个个为肥胖所累的现代人?要说基因的话,人类历史可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你这几千年的基因突变是不是太快了点?)
我是来自农村的,我出生时候村里分地是人均3.3亩,到了我妹妹出生时她分地只有2.5亩。当我读高中时候发现隔壁县里同学家里4口人一共只有5亩左右土地。当我读大学时,我河南的一个同学家里是1亩土地都没有农民。这就很难形容了。
随着工业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没土地的农民不会再积极生育。而有土地的农民,渐渐发现光种地也活不下去了。生了孩子的积极性自然也是不高的。就比如我父亲时常庆幸的一件事就是我有个妹妹,而不是弟弟。而他的一个朋友是两个儿子,他说:“我想着都头沉(头疼),就是受(累)死也攒不出两个媳妇的钱。”(我们当地彩礼不菲再加上房子。emmm)
相对的城市人口生活也不轻松,彩礼和房子的压力不至于太重。但是子女教育压力以及双方父母的赡养压力,敢多生的也是非富即贵。普通家庭是没这个胆量的。
最后就是到个人的自我意愿上,受教育程度和时间的提高导致个人自主能力变强。父母的权威性下降,难以左右儿女婚姻。而且年轻人也没什么“传统”,婚姻观变化很大。其次是信息时代,让年轻人知道了太多负面的事情。当你看着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老板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仰人鼻息的样子。又能提起几分勇气结婚生子?更多是对未来的期许上,多少人能抱着正面的心态。另一个就是现代社会就是更加的分工细化,一个成熟的企业会制定一个标准的流程。每个人只需要知道和熟悉个人分内的操作流程即可,像是一个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个人被无限缩小,个人价值真的很虚无。内在的积极性也很低,被替换也很简单。
网络时代要么你持有一种观点,然后借助网络迅速的选择性获取有利信息,不断的填充和坚定你的观点。落入后真实或者现实之中。(像是宗教迷信或者狂热)
要么你没有观点,广泛的接触各类信息,但是邪恶和残酷更加深入人心或者引人注目,然后你就来到了地狱。(像是被远光灯直射,也是一种盲目。只有温柔和美好和你撞个满怀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
不幸的是我恰好是后者,我没有勇气把别人带入这个地狱。而且他可能会拖累我进入唾面自干的境地。
最后关于城市化和小农经济一点看法。
我想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的放开或者改善户籍制度,让那些有能力在城市生存的人取得合理的城市居留权换取其农村的被冷落的土地等等。让小农变为大农,降低推广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的难度。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农村合并,集中居住。
事实上可能会造就城市里的贫民窟,但是你把他们放在集中村里烂掉也不见得是多好的选择。只是眼不见心不烦罢了。但是城市毕竟能吸纳一部分劳动力,而那种贫困的集中村只能放任其烂掉。滋生的问题怕是比贫民窟更大更恶劣,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维护城市的美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