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上接文章《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三)——现代科学的神话》)
4.科学是人生的一部分吗?
如果你已对前三节内容(特别是第二节,非常关键)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你将会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在第二节中我们对道、法、术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详述,并提到:
现代科学依照研究对象,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研究三者的工具“数学”和“哲学”。
在第三节中,我们将现代科学之中的道、法、术进行了概括和简述。
在本节,我们将引出隐藏在背后的“人生”与科学之间的关联。
在上一节,我们提到过,事实上哲学和数学是一种“法(过程)”,而社会科学是倾向于实现“哲学”概念的术,自然科学是倾向于实现“数学”原理的术(如果不懂此处叙述,请对二、三节进行阅读)。
我们在科学领域的分类中,除了“法”这个层面的学科,我们将之分成了三大类别。在这里,有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对“思维科学”进行详述。
现在,我们将从这里引出“人生”这个概念。
请注意,在前两节的讨论中,我们明确了所有事物其实都是抽象的“法”,而法是一个过程。譬如,数学和哲学都是法,苹果也是一种法(关于这点如有疑问,请看第二节)。
人生,也是一种法(过程)。
不少人也许有这样一种错觉,他们认为科学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多数人从小就被“科学”这个概念洗脑而不自知。
请注意,当一个人没有见“道”时,他会认为眼前的“法”就是真相。同时,他会分不清“道”和“法”的区别,认为自己思维中的“法”就是“道”。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
见“道”后才能讲“法”,而法可变。只得“法”而不懂变通,就只能言“术”。
换而言之,当你没有跳出思维见到“本质”时,你就不可能给别人讲出“各种事物发展的过程”,当你仅仅是看到了少数几种“事物发展的过程”时,你就只能用静止的眼光告诉别人具体的行为方式。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当一个人把一种法奉为圭臬时,他其实就被这种法控制了。此时,他只能对外讲述“完成这种法的术(行为方式)”,而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处于这个层次,于是互相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还有更多的人在对事上甚至不得法,只知术,于是他们脑中只有是非对错,彼此之间就难免产生争执。
社会上大多数所谓一些领域的专家,他们并不能从不同的“法”上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他们不能用不同的“观”或者“视角”看待事物从本质中衍生出的“不同过程”,他们只会就其中某种“过程”(正是他们所执着的)进行不同状态下的解构,最后得出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行为方式,并且将这种行为方式(术)当做过程本身(法)讲述给别人。
譬如,我们在第二节中说过,苹果其实是一种法,它是一个符合“苹果树果实”这一形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当下的具体状态。换而言之,我们眼中看到的苹果,是我们通过眼睛(术)在当下捕捉到的一种状态,我们称这种当下捕捉到的状态为“器”,“器”或者说每一个在此过程中符合“苹果形态”的状态集合体,才是苹果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说,我们思维所理解的有形之“物”,说的都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实物。
以上两段文字或许冗长,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到位,因为它对我们接下来的论述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回到本节的主题。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人生就是一种“法”,保持“人”这一形态并用思维对自身和世界进行思考的这一过程,就是人生。
类比来看,哲学就是通过社会科学(术)对真理进行实践的过程,而数学就是通过自然科学对物质本质进行实证的过程。
是的,你没有看错,人生其实还可以这样描述——
人生就是通过思维科学对自身和世界进行实践的这一过程。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我在说“自然科学之于数学”、“社会科学之于哲学”、“思维科学之于人生”时,我并没有在说,他们之间具有严格的界限。我只是在阐述,它们之间具有这样的倾向性。
事实上,哲学通常倾向于对内部世界的投影,数学通常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投影,而人生隐藏在内外的交界处,随时可以向内外进行倾斜。
它们之间其实是一体,只是科学(形而下的科学)通过不同的“术”从不同角度对真理(形而上的科学)进行了投影,于是产生了这三种“法”。
在真正的数学家眼中,数学和人生在很多时候是等价的。在真正的哲学家眼中,哲学和人生也大体等价。
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人生学家”。
如果把哲学对内在真理的探索比喻为阳,把数学对外本质的探索比喻为阴,那么在阴阳交界处不停摇摆的这一过程,就是现代科学神教下的“人生”。阴阳中间的那条交界线,就是科学本身(道)。
于是我们发现,在当今世界,科学并非人生的一部分,事实也许恰恰相反——
由于科学社会无孔不入的教育,我们坚信不移的人生,正在科学之道上按照计划好的方向前进。
下一节里,我们将对“科学统治世界的方式”这一议题在适当程度上进行超脱定式思维的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