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交友方式来看“择友”

从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交友方式来看“择友”

作者: 李清心1314 | 来源:发表于2019-12-08 23:18 被阅读0次
从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交友方式来看“择友”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圣贤不计其数,但是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两个半”,其中两个分别是老子和孔子,还有半个则是曾国藩,也有说“三个半”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那半个肯定都是说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他的一生可以说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境界。

他的起点并不高,而且老曾家几百年都没出过一个当官的。

他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不务正业的农民,喜欢跑到城里去跟一帮朋友喝酒聊天,有一天,一个老人带着孙子经过他爷爷的窗前,指着窗户这边说:“你看那个人,他是荷叶塘老曾家的,家里没什么钱,还整天装有钱大爷!”

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爷爷,也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从此他的爷爷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异常勤劳,很快便成了当地有名的乡绅,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有钱并不代表这个家族有多发达,只有当官才是硬道理,于是曾国藩的爷爷一心想要把曾国藩的父亲培养出来,但是,他的父亲从十几岁考到四十多岁,考了十几次才考了个秀才,曾国藩也是第7次才考上秀才的,28岁考中进士,三十岁进了翰林府,当了京官,最后做到了总督。

他的成功,其实与他的交友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初七,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他最初来到翰林院的40天里,每天都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可以看出他那时就已经在广交朋友了。

他在家书中介绍他交友的情况,把这些朋友分成了几种类别,有“躬行心得者”“穷经知道者”“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等等。

但是刚刚入京的时候,他因为处事不够周到,经常得罪朋友。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就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越来越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着想,所以朋友也就越来越多了。

在他22岁生日那天,很多朋友都来祝贺他,他都一一去回拜了,跑了五六十家。

1843年,他的同乡陈源衮生了一场大病,他天天去看望,陈的妻子生病去世了,他也是天天去料理一切,并且把陈刚满月没人照顾的儿子带回家中,请了一个乳母照顾。

好友梅霖生咯血,曾国藩也是经常去探望,忙前忙后,多次请人前去诊治。

曾国藩交友广泛,又肯付出,越来越受到同乡的推崇,从1846年开始,凡是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是由曾国藩来领衔。

曾国藩是如何规避交友风险的——

1843年的翰林大考,曾国藩的作文中用错了一个典故 ,主考穆彰阿并没有指出来,而是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曾国藩明白这是他要提携自己,于是立刻誊写诗赋送往穆宅,但是他始终与上级保持分寸, 后来穆倒台,曾国藩也没有受到牵连。

在曾国藩统帅湘军的时候,在权臣肃顺的建议下,曾国藩才顺利担任了两江总督,曾国藩也没有与他建立私交,慈禧发动政变后肃顺被杀,在肃顺的家里查到了很多的私人书信,唯独没有曾国藩的。

更晚的时候。淳郡王奕譞多次想要拉拢曾国藩,如果换做别人的话,高攀还来不及,但是曾国藩却连他的信都没回过。

清朝官场讲究“跟人”,跟对了,升迁确实很快, 但是如果跟错了的话,就容易受到牵连。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多么谨慎的人,他的交友是有选择性的。

曾国藩如何对待他的“上级”?

道光皇帝是曾国藩的第一个大boss,道光皇帝能力平庸,办事没有什么魄力,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特别注重防范权臣,而曾国藩做事总是全力以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人也很实在,一副憨头憨脑的样子,很对他的胃口,很是赏识曾国藩,所以曾国藩升迁非常快。

但是,曾国藩也有栽跟头的时候。20岁的咸丰上台后,下诏书“求言”,欢迎大家给朝廷提意见。曾国藩大喜过望,以为遇见了一代明君,上了一封《应诏陈言疏》,指出朝廷中的官员有两大通病,建议培养人才……这道奏折给咸丰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但是咸丰当了几个月皇帝后,经常会当场驳回大臣们的意见,并且说出“我大清传统,凡事乾纲独断,你们不用再废话了”这样的话。

曾国藩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咸丰的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曾国藩想让皇帝幡然醒悟,却没想到伤了皇帝的自尊,从此得罪了咸丰,终于在1857年,被咸丰皇帝弃用。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之后,也因为这种直性子而得罪了许多官员,在回到老家之后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在官场上一再碰壁?他从自身找原因,发现自己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总是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学会“重新做人”?

经过反思之后,曾国藩给他的好朋友们写信,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

曾国藩从好友们的来信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他指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经过一番大彻大悟之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巨大改变。

后来当他再次得到皇帝任用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

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他在启程前给各军的将领和各地的大吏每人都写了一封信,用非常谦恭的语气“乞惠指针”。

到长沙后,他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

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也是每封信都有回复。

他开始学会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学会设身处地的体谅他们的难处,在交往的时候也是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对咸丰皇帝也不再那么直言不讳了,而是变得非常谦虚,沉稳。

他也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他原本天真的以为仅仅凭借“忠义”就能让部下出生入死,其实要靠“名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

曾国藩如何对待他的对手?

何桂清是湘军的死对头,他用计害死了湘系浙江巡抚罗遵殿,夺走了浙江地盘,还让王有龄上奏参罗守城无方,撤销了罗的“恤典”,激化了矛盾。

曾国藩成了两江总督后,李鸿章就任江苏巡抚,拿着恭亲王奕䜣的命令,逮捕了藏在租界内的何桂清,曾国藩的原则本是不轻易得罪人,但是对何桂清不同。

曾国藩上了一道奏折,一针见血,指出高级大臣为了逃亡杀害了百姓,结果了何桂清的性命。

冷酷无情,这是曾国藩对待死敌的方法,因为对方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了,结下了无法化解的仇恨,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境地,不然将会后患无穷。

当然,不是所有的“敌人”都是死对头,有些仇恨是可以适当化解的。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个湘军领袖公开决裂。

左宗棠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年龄相差只有一岁。左宗棠中举之后没有考上进士。

1852年,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的时候,左宗棠是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师爷,帮了曾国藩很多忙。

但是他在当师爷的时候,凌辱朝廷命官樊燮,差点被就地正法,曾国藩全力以赴找关系,帮助左宗棠化解了这个危机。

曾国藩成为四省总督后,建议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但是在湘军攻下南京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儿子逃跑了,负责攻城的曾国荃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曾国藩呈报给朝廷的捷报中没有提到这件事,后来左宗棠通过线人知道了这个消息,没有告诉曾国藩,而是直接向朝廷汇报了,曾国藩得到了慈禧严厉的责备,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根据推算,传记中认为左宗棠有着严重的“科举情节”,对“愚钝”的曾国藩又有着“瑜亮情节”,曾国藩一个曾经的“土包子”居然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让他心里不平衡,导致他做出了这种行为。

曾国藩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揭了左宗棠的一桩老底,就这样,两个人你来我往,互揭老底,彻底失和。

两个人失合之后,骂曾国藩成了左宗棠接见部下的保留节目,这些部下大多都是曾国藩的部下,曾国藩听说后,不但没有回骂左宗棠,反而劝他们跟左宗棠搞好关系,避免火上浇油,对于左宗棠的攻击,曾国藩也是不闻不问不回答。

到了1866年,左宗棠西征捻军时需要筹饷,曾国藩所辖的江西是西征军的重要饷源地,曾国藩不计前嫌,不仅足额而且还及时,曾国藩这一做法让左宗棠实在是出乎意料,让左宗棠打心底地产生了敬重和钦佩。

曾国藩的挚友、儿女亲家郭嵩焘,对曾国藩从敬佩到了几乎崇拜的地步,说曾国藩喜欢听好话也能听坏话,做事有决断有霸气,又符合情理。既舒朗大气又思维缜密。用人处事,从大的格局到小的细节都值得学习。

这其实也说出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曾国藩的原因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半个圣人曾国藩的交友方式来看“择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mv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