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刘素说茶 《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茶事同盟 说茶《不难糊涂 普洱茶道》三
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奶茶。诸如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一般都是地广人稀的牧草荒原,天边跑着牛与羊,牧歌一唱有奶娘。持有畜牧上的便利,才易得鲜奶的获取,因而养成了品饮奶茶的习俗。
满人早期也曾是半个牧马人,后来在名牌汉奸吴三挂的引领下,入关成功,问鼎中原,成立了满清辮子帝国。满族在茶事文化中基本就是一个地道的文盲,看到汉人茶台桌上如此奢侈繁多,倍感新奇。游牧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那么多瓶瓶罐罐的,对于他们来说,喝茶是件麻烦事。通常,一个“盖碗茶”解决问题。
清时期的茶事活动,至清代中叶已经发展成为清王朝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逐渐转向贸易型性质的商业活动,在18世纪达到茶事贸易的巅峰。而云南的茶叶苦于交通的敝塞,一直踏不上远洋的帆船。清代的普洱茶做不了远洋的贸易物品,价格昂贵为其一。其二,交通上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臆想。其三,中国输出的茶叶多半是以红茶为主。欧洲的西方洋人看见像烧饼一样的普洱茶紧压茶,简直不知所云。
中国茶事贸易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向衰弱。原因是英国人到中国盗取了天量的茶叶品种,尤其是云南的大叶种茶。电视剧《茶颂》中,国人对英国人露出一脸的奴相,人家是来盗取茶种的,对于盗贼竟十分客气,相当无知可笑。英国人将茶叶移埴到印度殖民地的广大地区,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茶事工程,而此事的始作涌者,便是贩卖鸦片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也就是立顿红茶的鼻头老祖。
清代的另一茶事文化特色,是吊丝茶馆的普遍盛行,并随之形成一种闹市街头的市井文化。此种市井文化的影子,中国某些地方的角落还存留着几丝遗影。清代的茶馆桌台,是市井平民情感渲染交流的社交平台。此类吊丝茶馆,可说是清代社会新闻收发和散布的传播场所。茶馆,是清代的"山寨报社"。相当于现在,一群公众号挤在一间房里靠嘴发布,就看谁的嗓门大。茶馆是清时代信息交流的中心,此种"口水媒体"一直传播至民国时期。
清代的茶馆见闻及其社会思潮,乃为长期被奴役的贱民思想的一场集众意识。清代茶馆的人事现象,大家笔下的文风彰示了国人曾经的奴才情怀。如老舍《茶馆》所描写的一切,不过是一群蝼蚁奴才的变迁史。鲁迅笔下《阿Q正传》,主人公是一个心理变态的可怜虫,且是精神恍惚的无名奴才,哼着歌谣枉死在恶势横行的当时。在郁达夫笔下,则更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了,毫不客气地形容无知闲民们是:"这一群无所世事的蟑螂"。笔者痛恨国人不敢去抗争种种不公平,暗示苟且的奴才们,不该苟存延命,应该去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
说句实在话,福建人可做为中华茶事的硬件先生。现今茶台那些花哨台景,茶台、公道、茶巾、洗笔等等家什都是他们发明创造的。在木制品上匠心独运,有着多方位的造化,刻画塑造了相关茶事木件。当然,还有盏杯瓷品的种种烧制。
清代的实际茶事生活,还是有拔尖的高能茶人的。不过是被演化在书中了,《红楼梦》中的那一位半个女出家人,妙玉。对茶事盏瓷的把量程度,以及对水的认知与高妙奇情,可见茶事功夫的雅量及其张力,而真正施予这些功夫的还归于曹雪芹的知见。《红楼梦》一书并没有描述普洱茶的汤色及外形。而作为普洱生茶,它应有路途酵变之后的形貌。即"马背发酵和船仓发酵"的物理变化。应是汤红味香的呈现。发酵,是普洱茶的核心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