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康公身后,秦国的政坛还算平稳,国君之位都是父传子。秦康公去世传位给儿子秦共公,秦共公传位给儿子秦桓公,秦桓公传给儿子秦景公。
虽然秦康公接下来的这两位国君在位时间长短不一,共公在位五年,桓公在位二十七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毫无建树,秦国已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他们在位期间,楚国又是问鼎又是称霸,晋国又是内斗,又是外伐,大家一刻也不消停。唯有秦国,似乎已失去赳赳老秦的气势,不是无话,就是败走。忽然就想起朱自清的一句话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感觉把这话用到他们两位身上,还蛮合适的。
先来看秦共公。
共公二年,晋国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晋国大夫赵穿把国君晋灵公给杀了。晋世家里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原来这位晋灵公虽然靠老母亲哭哭啼啼登上了国君之位,却没有一点忧患意识,不但纵情声色,还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对于大臣的苦苦劝谏,非但不听,还数次派人袭杀。结果,晋灵公不君,晋国大夫也不臣,晋国才上演了一出臣弑君的惨剧。
共公三年,也就是楚庄王八年,早就从声色犬马中跳出来并声称要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倒是真的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北上争锋,与晋争霸。又以勤王的名义攻打陆浑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还使人问九鼎,夺权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而这个时候秦共公在干嘛?秦本纪里什么也没说。倒是百度百科里提了一件事。说是共公元年,晋国赵穿进攻秦国的盟国崇国,共公二年为了报复就派兵包围了晋国的焦地。即便这件事情是有,也不过仍是以牙还牙罢了。
接下来看秦桓公。
桓公三年,就被晋国虏去了一将。晋世家里说,成公六年伐秦,虏秦将赤。百度百科讲,所谓一将,就是一名秦国间谍。
桓公十年,楚国发动了对郑国的猛烈攻势,郑国顽强抵抗三个多月,终于求和。而这时晋国的救兵才赶到,晋国将领意见分歧,有一部分将领渡黄河去追击楚军。楚国军队本来饮马黄河就准备班师回国了,听说晋军渡过黄河,就周密部署,与晋军一战。结果晋军大败,连夜渡河回国。经此一战,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各国,中原主要小的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桓公二十四年,晋厉公刚刚继位,就想和秦国罢兵结盟。于是他和秦桓公订立了以黄河为界的盟约。而这位桓公只把这盟约当成权益之计,或缓兵之计,转身就背弃盟约,和翟国合计着进攻晋国。
桓公二十六年,秦桓公的背信弃义使诸侯国纷纷倒向晋国。晋国率领诸侯国大军讨伐秦国,以绝秦书历数秦穆公、秦康公和秦共公三代君主屡次背弃盟约,破坏两国友好,挑起战事的罪状,向秦宣战。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国再次战败逃走,诸侯联军追到泾水才收兵,这回,又虏其将领成差。
看秦国的这段历史,心中总感觉不是滋味。秦共公默默无闻,乏善可陈倒也罢了,秦桓公明知秦国必须向东发展,还与晋厉公结盟,结了盟又反悔,无端授人以柄。虽说春秋无义战,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晋国毕竟占据主动,他一吆喝,在楚国那里受了气的诸侯国都想要到秦国这里占点便宜,这就难怪人家诸侯联军来攻伐了。秦国倘若有实力,足够强横,倒也不惧。可是这秦桓公既不占理,又没有实力,所以秦军在诸侯联军面前只好败走。
就连太史公写着一段时,都毫不客气地在秦本纪里直书,“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与晋世家里的描述一字不差,丝毫不在意这是谁的主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