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因为对中国电影太失望,所以立志成为一名电影编剧。
很久以前,他跟我讲过剧本的故事大纲,一些脑洞大开的剧情设定,颇有宁浩的影子。所以,我一直很期待他的作品。
可是三年过去了,他的处女作至今仍在打磨中。我很好奇,他的效率怎么这么低?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他。
他说:收集资料比创作爽多了。
比如,我写到某个情节,需要了解3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于是,我开始搜索相关资料,结果一不小心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下子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等我真了解了这段历史,可能又会冒出新点子,剧本就只能重新调整,我都忘了我调整过多少次了。
我问他:所以,你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他说:我的新年愿望是今年。
高中时,学校请来一位励志演讲大师,他煽情的感恩故事搭配催泪的BGM,让台下数百名同学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情到深处,几十位同学激动地冲上讲台,对着家人所在的方向高呼: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一个月后,我在网吧邂逅了其中一位同学。当时,他正戴着耳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在《穿越火线》中与好友对狙。
当时我在想:当你笃定做一件事,然后迅速失败,会不会感觉很挫败。
没过多久,我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充分的发言权。
2012年1月1日,我许下一个新年愿望:一年内啃完《二十四史》。如今,六年过去了,我的书签还停留在《史记》第78页。
以上三位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他们在世界上大概还有几十亿病友。
从新年许下愿望开始,拖延症患者们就会因为各种计划落空,而相继病倒。然后,他们会迅速陷入失望,紧接着是内疚,最后是麻木,一年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当新的一年到来,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去年的愿望,怀抱着美好的期盼,匆匆许下了又一个新年愿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如此清楚拖延症的弊端,为什么还总在拖延?
答案很简单:因为付出和收获之间,有一道时间的鸿沟,要跨越这一鸿沟,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畅销书《意志力》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A组学生站在一个烤箱前,烤箱内散发着巧克力饼干的味道。然后,教授在烤箱前放了一碗红萝卜。最后,他贱贱地告诉学生:30分钟内,红萝卜无限量供应,巧克力饼干休想。
B组学生就比较幸运,虽然身处的环境相同,但待遇却大相径庭,教授告诉他们:巧克力饼干敞开吃。
甜点时间结束,教授送给两组学生一道超高难度的数学题。
结果,放弃数学题的A组学生,比B组学生多了一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我控制,是十分消耗精力的。
A组学生在烤箱前,消耗了太多精力,所以面对数学题,脑子就不好使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志力很像一块电池,如果前期精力被消耗太多,后期可能就没电了。
自我控制力不可以持续一整天,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所以,如果你想完成一项长远的计划,一定要学会合理分配精力。
我的朋友小鲁,显然就精通此道。
前年,小鲁首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他没有报考任何培训班,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成功拿到了铁饭碗。
他的学习方法很简单:
首先,他租了一间没有网络的单间。
每天早上8点,准时开启世外高人模式,仅在中午休息两小时。
下午6点闹钟响起,他会瞬间进入激情澎湃模式,约上三五好友打篮球。即便碰到雨天,运动不便,他也会撑起伞,硬拉着朋友去公园走走。
小鲁并不知道鲍迈斯特教授的实验,也不了解意志力的本质,但他知道一个最最简单的道理:累了,就需要休息。
其实,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人只懂得如何休息,却不懂得休息过后,如何迅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中。甚至,很多人直接就睡了过去。
当然,还有一些不幸的人,错误地以为所谓「意志力」,就是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中途不能停歇片刻。在他们看来,一旦停止前进的步伐,就再也无法步入正轨了。所以,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看起来很努力,成绩却总是很尴尬的人。
后来,一些报了保过班,却没考上的朋友问小鲁:你有什么考试的诀窍?小鲁说了四个字:劳逸结合。
很多人觉得小鲁不实诚,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有传言小鲁上面有人。
可我很清楚,小鲁说的就是大实话。
小鲁备考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与他打球。那段时间,我会力争与他做队友,因为我能明显感到他浑身憋着一股劲儿。我可不想与这样的人成为对手,这会大大提升我缺条胳膊少条腿儿的概率。
每天8个小时的学习,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收工后,精力消耗巨大的小鲁,只有两小时来释放胸中的愤懑,所以他会特别认真地对待球场上的每分每秒,其杀伤力自然是相当可怕。
时至今日,与小鲁做队友的两个月,依然是我野球场生涯,胜率最高的一段时间。
每个新年,小鲁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新年愿望,前年是考公务员,去年是学弹吉他,他均提前完成了年度规划。
作为一个因担心无法完成规划,而吓得五年没有许下新年愿望的人,我给自己的2018年立了一个FLAG:解救那枚在《史记》中呆了六年的书签。
所以,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你觉得它能实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