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很多道理,但就是没有啥改变和行动。
这个普遍现象可能有个很大的原因,道理本身很难促使人行动。
正如《象与骑象人》里说的:
我看到正确的道路,也知道该走这条路,但我却走错路,直到内心感觉涌现,推了我一把,才让我走上正途。
感觉涌现,推了一把,才付出行动,走上正途。
这正是故事的底层作用啊。
2 道理和故事的站位不同
讲道理和说故事,人们往往会对它们的作用产生误判。
现实中许多人都倾向于用道理来说服,希望对方能够行动。
比如,对孩子唠叨的家长(我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一个家庭),微信里满屏的60秒语音。
家长出于爱孩子帮助孩子的愿望,希望孩子行动。但实际上,当那位家长发完后,孩子把她删微信了。
讲道理的人,和说故事的人,在听者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讲道理都是证明“我是对的”,而讲故事是帮助他人看到可能性。”
3 决策模式不同
人们的决策模式,通常是两类,结果模式和认同模式。
能够接受道理,继而马上行动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因为他要克服耳提面命之下,产生的自我羞愧感。
还得意识到未来结果的糟糕性。
但讲故事则完全绕过了这些。
它是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感同身受的分享一些能够触达内心的东西。
好的故事才能让人行动。
好的故事才能让人认同。
好的故事才能绕开自我羞愧感。
4讲一个好故事
近期让我付诸行动的一个故事,来自于《苏东坡新传》中的记载。
这个故事发生于苏轼被贬黄州时。
当地的黄冈教官朱载,有一天上门去拜访苏轼。结果递了传帖进去,等了好久都没人来。
不耐烦打算要走了,才见到苏轼连声道歉着过来,说道”适才了些日课,失于探知驾到“。
朱载就问苏轼,他说的”日课“是指什么。
苏轼说,”抄《汉书》“。
“以先生大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
“不然,”轼答,“我读《汉书》,至今已经抄过三遍。第一次每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次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
朱载恳请说,想看看苏轼抄的东西。
苏轼拿给他看,还说让他说上面第一个字,他就能往下背。
朱载随便找了一段,苏轼轻松背完几百字,一个字都没错。
这就是苏轼数十年如一日的日课。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联想到多年一直想背到新概念英语。
迟迟没有付出行动。
而读完后,我便开始了两天背一篇新概念三的计划。
截止今日,已经背了20篇了。
而且我的目标,是希望达到像苏轼这样,随便说一两个单词,我都能把全文背出来。
这就是故事对于行动的激发作用。
所以,下次再想说服,不妨说理之后,再讲一个打动人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