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张(匡海)老师经常提到萧红、张爱玲等作家及其作品,每次都讲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尤其是他的额头也是在教室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多年之后,细细读了《呼兰河传》,有感于萧红对家乡的怀念,那种美好的记忆溢于笔下。我是在静的状态在品读到了一种恬静,一种唯美,一种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祖父的眷恋,对呼兰河的深情,对呼兰小镇的历历在目,让远在万里之遥的我也产生对老家的怀念。可是,读到呼兰河的美,世人却很难想到萧红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写出如此静美的作品。很难有人把《呼兰河传》与萧红跌宕起伏的短暂一生联系起来。一生为爱不拘泥于世俗,三次婚姻让她在感情中一次次绝望,一生除了在呼兰河时受祖父宠爱,颠沛就留,饥肠辘辘,甚至在疾病缠身时依靠仅有的那点爱来充饥。也许,正因为一生的风雨漂泊,才使她对儿时的回忆倍感珍惜,除了珍惜,萧红想通过这种回忆来为自己取暖,以致她在最后写到《呼兰河传》并不是她写的幽美的故事,只是在她的记忆中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那种豁达和从容,与她当时疾病缠身居无定所的状况及其不符,也许萧红正是通过《呼兰河传》的回忆,去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全与温暖,而这些,是她在那个年代无法得到的。读完了,内心处在幽美恬静和跌宕起伏两种状态之下,这也许就是萧红与她的《呼兰河传》留给世人的感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