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黎明”的“黄昏”--观察204地区(一)

“黎明”的“黄昏”--观察204地区(一)

作者: 大院里的伟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10:39 被阅读0次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历史性(拉赫曼,Lachmann,2013)。如果深究这句话,你就会发现,无论成熟度多低的社会,都会存在其历史。这是因为它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社会”,一定会存在一个发育的过程。在现代,我们几乎没有可能去观察一个从零开始发育到“成体系”的社会,不过我们可以大概率地观察到一个社会是如何以极高的改造速度和反应速率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种案例的趣味就在于它的历史之短,短到让人不相信它会发生这种巨变,而不是所谓的传统之深厚。

        东北地区的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人都在说东北地区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可是我在这里写的这个东西,既没有那些基于某种优越感的“批判和反思”,更没有所谓的情怀和眷恋。应该说,这是一部我的家庭史,父母各自原生家庭的两代人,见证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巨变,见证了部分国有企业从极盛到衰亡的全部过程。可是这样广博的话题,以我们所见,并不能做出详细和客观的描述,只能选取我生活的地方去观察和描述,而这个地方就是题目中那个数字——“204”。

        “204”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204”是一个代号,指的是沈阳黎明厂生活区。如果现在来实地考察的话,你还可以看到大片的苏式楼和一部分分厂厂房。熟悉东北大型国企的人应该知道,生活区是与企业紧密相关的。204地区就是和黎明厂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航发黎明)公司前身始于1919年张作霖创办的奉天军械厂。1954年3月31日,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正式组建成立。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制造企业。”(中国航发黎明简介,中国航发-沈阳黎明)。黎明厂成立之后,除了依靠原有的东塔机场之外,还营建了生活区,生活区内有各式居民住宅,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进行分配;兴建了医院、学校、商店、游乐设施,有着属于自己的市政设施。可是这些基础建设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并不是靠着这个企业的“一己之力”,就像沈阳黎明简介中所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有根基的。

    上图是沈阳市第140中学(已撤并),下图是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小学,这两所学校都可以视为是黎明厂的配套设施

        要回答这个根基是什么,就要说明204究竟在哪里。众所周知,沈阳是一个历史不大长的城市,其能称之为“都会”的历史,恐怕只能追溯到后金改称为清的时代。由此,沈阳的城建史也是十分简短的,前近代城建历史的简短,反而成就了近代沈阳城建的张力和空间。清建都盛京之后,沈阳内城的范围也随之稳定了下来。内城的中心就是现在沈阳故宫和中街路一带,四周拓展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也是受到了传统帝都营建思路的影响。在内城的四个角之外,又营建了四座佛塔和配套的四座寺庙。这就是沈阳作为都会的早期的全部空间范围。近代之后,随着东北开放和奉系军阀的大举开发,沈阳的城市范围才又一次得到了拓展。大致来说,这时期的城建史主要是向西拓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在沈阳站一带和老铁西工业区。澎湃新闻中曾经连续报道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史研究所对于沈阳近代建筑风格的研究,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对沈阳站附近的城建布局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调查,对于沈阳工人村和工人住宅形态的研究也相当成熟,有兴趣的诸君可以搜来看看。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这些研究大多是沈阳西部的城建历史,也就是出怀远门(大西门)以西的区域。而沈阳的东部的城建史,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

        204地区,就是在这个广袤而荒芜的东部。从正阳街和沈阳路交叉口出发,一直向东而行,经过大清门和文德武功两个牌坊,出抚近门(大东门)。抚近门外和小东门里的大片地区,曾经是守城八旗兵丁聚居的地方,再往东走,出小东门。出了小东门,实际上就已经走出了老沈阳城的范围了。再向东行,就是沈阳城东的角落之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塔”。

    东塔和与之配套的永光寺,永光寺是近两年重建的成果

        东塔以北,滂江街以西,就是所谓黎明新城的范围,而这个地方,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当中,长期被人们视为偏远和破败的象征。其实,导致这一地区开发程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恰恰与清代以后沈阳的兴起有关,那就是,再往东面走,就到了清代皇家的祖陵——福陵。至迟乾隆年间,福陵附近的大片区域都被划为了禁区。家里人回忆1990年我家刚刚搬到这一地区的情况时说道,在这附近甚至还能看到大片的一人高的野草和连片的农田,这些景观和大片的居民区以及厂房杂处,确实也能感受当时工业布局的用意,关于这一点,之后会述及。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开放了东北地区,出现了我们熟知的“闯关东”群体,沈阳人口开始膨胀。接着,就进入了奉系控制东北的时代,很多人都怀念那个时期东北的繁荣,事实上,人们有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因为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204地区所在的沈阳东部,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确切地说,这种开发是一种军事和工业相结合的布局。除了上面提到的奉天军械厂之外,这一区域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东塔机场和东北陆军讲武堂了。关于东塔机场,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就不在此赘述了,而对陆军讲武堂的发现和研究,是近些年东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建立后才兴起的。

    东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图片来源见水印

        日本侵华时期,侵略者开始在这一地区大兴土木,盟军战俘营旧址就是证据。关于这一监狱的情况,已有诸多研究,近几年该博物馆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复原和抢救性保护。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在这座监狱对面的大片工业建筑,也曾经是这座监狱的配套设施,最醒目的就是一个变电所和一个零件加工厂。零件加工厂现属于中航黎明,还保存着一些原有的建筑(见下图)。而变电所现由国家电网沈阳分公司管理,原有建筑已经在2001年改建时被彻底拆除了,只有西面的围墙保存了下来。记得在拆除变电所的前夕,大量的办公家具被清理出来准备当作旧物变卖,其中有一个柜子上面的铁标签上还写着“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字样。时至今日,监狱原有的战地医院(后成为沈矿职工医院)已经成为了地铁工地。不过,医院附近的军官宿舍和士兵宿舍还存在着,甚至还居住着大量的老人和租房户,这些建筑竟能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仍旧没有任何损坏和坍塌的迹象,我想起了大学时老师们形容旅顺博物馆的一句话:“日本人把建筑修得如此坚固,足见其亡我之心!”这话在盟军战俘营身上也同等适用。

    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这座监狱的大部分设施后来被用来作为沈阳矿山机械厂的职工宿舍,医院和浴池。图片中的烟囱和锅炉房就是原沈矿职工浴池的组成部分。图片来源见水印。 盟军战俘营附属零件加工厂的外墙,还能依稀看到日据时代建筑的红砖

      由于史料缺乏整体性,我们难以对东塔204地区社会在建国前的全貌做出一个系统性的描述。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断。第一,近代是这一地区开发的起始,也是社会系统形成的起始;第二,虽然有一定居民在此地定居,但是这里很有可能只是工业区和居民点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并没有拓展到这一地区,这种巨大的城乡撕裂感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第三,早期工业的畸形发达和社会发育的迟滞,也决定了沈阳城市东拓的范围长时间止步于此。

        而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带来了大型国有企业,也带来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黎明”的“黄昏”--观察204地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t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