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的确是用来放松的。吃吃转转玩玩聊聊,一晃七天而过。

在和同事聊天过程中,聊到了原来我班的一对龙凤胎。
这对龙凤胎好象是三年级转到我校的,当时是我签字为姐弟二人转了学籍。
升到五年级时,我任教他(她)们数学课,虽说是双胞胎,但姐弟二人长像和性格截然不同。
姐姐好学听话,又瘦又小,乖巧懂事,学习优异;而弟弟顽皮好动,又胖又高,不爱学习。
我总是让姐姐管着点弟弟,不会的题多给他讲解。谁知在管教的过程中,总是以失败告终,以姐姐被打哭而管教结束。
我就把姐弟俩叫来谈话,原来他们家有姐弟三人,大姐已上大学了,父母又重男轻女严重,在家时这位小姐姐就是经常被弟弟打哭的对象,并且父母也不管,就是父母评理时也是护着男孩。
针对此事我对弟弟教育了半天,又高又胖的男子汉要学会保护弱小的姐姐,怎么能动手打呢?
思想工作完成后,我又开玩笑地问他们:“妈妈是不是把好吃的都给弟弟了?你看你又高又胖,而姐姐又瘦又小。”
没想到姐弟俩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原来他们家族这一辈全是女孩,仅有胖娃这一个男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重男轻女。每到星期天,妈妈会改善生活,例如炖排骨总是男孩先吃,吃剩了全家人再吃。
这么漂亮乖巧的女孩,又听话又聪明,并且成绩优秀,家长却不喜欢,不闻不问,在家当个劳力使用。弟弟好吃懒做,又不学习,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在父母眼力他就是宝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
我多次在想: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好坏不分。我很想叫家长来校谈谈,恨不得批他们一顿。但由于农村农活忙,好长时间沒见着。
可我又想想自己小时候,竟然想通了,理解了他们的父母。处在农村那个封建的环境里,这也不能全怪他父母。
我们家兄妹四人,仅有哥哥一个男孩。我们姐妹三人分别比哥哥小6岁,9岁和12岁。
记得小时候家里困难,能解决温饱已经不错了,改善生活的机会很少。
偶尔家里杀只鸡,母亲总是给哥哥盛一碗肉,我们姐妹三人盛一碗菜,顺便带几块肉,而母亲总是盛半碗汤泡点馍吃。
1988年,哥哥成家结婚了,再改善生活时,变成了哥嫂各有一碗肉,我们姐妹三人盛半碗菜,顺带2块肉,而母亲还是盛点汤泡馍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缺吃不缺喝了。有时和母亲聊天时,母亲总说:别看咱家只有你哥一个男孩,我从来不偏不向,一视同仁。
听到这我们三人都笑笑,也从来不提过往,因为我们理解母亲,理解母亲养育我们的不易,理解母亲待我们同样是心头肉,只是当时贫穷所至。
好在母亲在其它方面不偏心,例如我们争执时、劳动时等等。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小时侯的事还挺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