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这首词一说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它写的是春景,但作于何年春天已无法确知。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底了。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便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到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这是何等笔力!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祥于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飞了吧?哪知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