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模型刻意训练

作者: 重生救赎 | 来源:发表于2016-10-27 20:09 被阅读2667次

    PORT模型--管理者思维必备利器,目的、目标、成果、任务。
    一个单词让您从执行者成为管理者 ----作者:易仁永澄

    一、4个收获,侧重知识型事实:我知道xxx。

    所谓“收获”,就是指从中得到了什么?比如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培训中学会什么技能,在演讲中听到什么故事,领导讲话中学到什么逻辑。

    ① 利用写下来技术与port模型相结合,每天1次刻意训练,1个月后就能拥有管理者思维。

    • 训练方式:4句话+1个固定句式: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要达成什么成果?还有么?
      为了达成这些成果,要做哪些任务?还有么?

    ② PORT模型的顺序可以用来自检,先考虑目的、成果、目标,最后才考虑任务。

    做一件事情,
    第1步,首先考虑目的,这样会有个大概的行动方向;
    第2步,考虑目的之后,以成果为导向,问问自己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第3步,目标到底怎么达成,没有标准,可以用结果来衡量,以要达成的结果来反推需要达成的目标,结果有了,目标就有了,结果导向让目标达成有了方向
    第4步,因为任务是用来取的成果的,所以最后一步,才去考虑任务,根据要达成的结果来制定任务计划。

    目标是指眼睛里可以看到的标准,目标的确定可以保证事项推进的稳定性

    目标它符合3个特点:
    一定是脱离了舒适区的,要有一定的压力;
    符合smart原则、与目的相关;
    可根据需要细分为范围、质量、成本、进度。

    ③ port模型中,强调要清晰定义做事情的目的、目标、成果和任务,是为了让自己的所有行为有一个统一的方向。
    管理者的核心思维是:把一切资源都投向到和价值有关的方向来,通过不断把事情做成来实现价值提升的目的。
    管理者工作总结成极简一句话:调配资源,实现目标。

    ④ 关于任务的那些坑

    做事情时容易掉入细节---学着停下来想想细节背后对应的任务是什么?任务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制定计划时容易一上来就写任务---先想为什么而做、做成什么标准,得到什么结果;
    在上级安排任务给自己时,只是一味点头答应去做---多问一句,目的和目标,做成什么结果。;
    事情一多,就只会纠结要做哪个任务合适?---考虑这些任务是不是有统一的目的、目标。

    二、3个感悟,侧重观点:我觉得xxx。

    所谓“感悟”,就是指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从课程本身有什么感受,从培训过程有什么感受,从活动组织上有什么感觉,从老师专业程度上想到了什么,从课堂氛围上有何触动等等。

    ① 最喜欢老大讲模型讲工具,因为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模型其实很早就从老大的博客上有看到过,但没有用起来,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够重视。这次老大坚持日更,又一次提出port模型,并指出写下来训练营及职场青年成长计划中都将涉及到该模型的使用,再结合写下来技术可以刻意训练管理者思维模式,虽然方法、工具很简单,但持续刻意训练却能得到让自己习得管理者思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很诱人,从道术器的层次来看,从底层利用简单的工具去训练顶层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受益最高的行为方式。

    ② 老大讲port模型的使用,很接地气,但他有表明接下来会把port模型投放到正价值阶段去使用,这个我有些意外,为什么会把port模型放到正价值积累阶段去刻意训练呢?若port模型能训练自己习得管理者的思维模式,那么管理者思维与正价值积累是什么样的关系?

    ③ port模型中,其中的目的、成果和任务,实质上都是要围绕一个方向去行动。其中的goal--目标,其实可以单独摘出来,目标怎样制定,本身是没有参考标准的,但做一件事情,最终的目标是要达成一定的成果,用成果来反推需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出的目标,还需要符合3个特点。模型虽然看似简单,实质上背后的知识点却是比较多的。
    〖结果导向,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要达成什么结果〗,这句话让我联想到老大在讲大脑进化史中讲到的一句话,〖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可以让自己在任何事情开始前在脑海中进行排练,即先在大脑中以终为始的创造出来,然后再在现实中要事优先的创造出来。〗这两句话有点异曲同工的意味,在做事情之前,先去想象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在大脑中先去创造出已经获取这样的结果的镜像,然后再问自己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来做参考标准,需要做怎样的任务计划来达成结果?

    三、2个改变,侧重对比的行为:以前我那样做的xxx,现在我这样做的xxx。

    所谓“改变”,是指什么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打破思维里的墙,突破不合理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视野,认清真实的自我……

    ① 以前我很容易掉进任务常见的几个坑中,一堆待做任务,总抓不到头绪,每个任务所能积累的价值好像都是分散的,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确定的方向,做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去考虑做的意义是什么,时常给自己的答案是,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意义,于是就会经常放弃或停滞不前;以后在做一件事情时会严格按照port模型及四步骤帮助自己确定任务计划,目的是将任务围绕同一个方向积累价值,并以成果为导向,来确保价值积累。

    ② 以前拿起一件事情就去做,有时候即使完成了一件事,也常常是无疾而终的感觉,好像完成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成果导向的意识,这种情况实质在做的过程中,会在无意识下自动降低标准,现在及以后,我要达成的成果是什么,这样会给自己的行为一个标准规范和榜样参考。

    四、1个行动,侧重可执行:我要在xxx的时间,用xxx的工具,在xxx的地点,做xxx的项目,并有xxx的成果。

    所谓“行动”,是问问你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是根据课程立即行动起来,还是对于烧脑的课程进行复习消化,或者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查漏补缺,再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实践,以及干脆立即按照老师要求写作业……

    ① 用port模型及写下来技术结合,把自己目前都想要做的事情,原计划需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并尝试说清楚目的、目标及需要达成的成果,对相同目的的事情、价值积累是同一个方向的计划项,进行归类。尽量在周日之前完成。

    1. 目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总是无法推进,事情多、散、乱,既然自我成长是为了价值积累,价值积累是有方向和范围的,那么我要梳理出更有利于自己进行特定方向价值积累的事情。
    1. 成果:将相同目的的事情进行分类合并。
    2. 目标:在1周的时间内完成梳理。

    参考要达成的任务、目标的3个特点--有压力感、符合smart原则与目的相关 ,细分为 范围、质量、进度、成本。

    1. 任务:把所有想做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
      写出每件事情的目的、目标、要达成的成果及具体的任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ORT模型刻意训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xs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