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文化苦旅》,是刚上大学时。好友孙协龙酷爱余秋雨的书,买了很多。某次从他那借来《文化苦旅》,挑着读了几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篇写兰州拉面的文章,那会隐隐觉得这应该是一本介绍各地美食的书。

近来重新想起这本书,买来已是新版。翻开来读,中间两次出差,从苏州读到北京,再读到南京,终于在南京学习培训之余读完了。
文化是这本书的切入点。作者通过走访国内外一处处历史遗迹,一座座城市,纵向剖析,横向对比,深入思考,以此解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篇篇小散文。
苦是这本书的主基调。或对于历史人物的遭遇不评与困难的同情,或对于文化典籍被毁灭的惋惜,或对于辉煌文明泯灭与消失的哀叹。在这种同情、惋惜和哀叹中,勾画出了一张张中华文化的素描影像。
旅是这本书的形成的过程。书中的文章大都是在旅行过程中写下来的。作者每到一处完成考察之后,把自己关在酒店里,记载下所见所闻所感,再寄给由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并发表在该杂志上。
最早的《文化苦旅》集结出版是在1992年。2014年,余秋雨亲自修订并重新出版了这本书,中间隔了20多年。
文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作者时下的心态决定了作品的内容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旧两版书算是两部作品。新版书,作者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删去了一些文章,增补了一些文章,对一些保留文章也做了较多改动。
新酿的白酒,入口辛辣、刺激、容易上头。酒中除了乙醇和酯类物质,还有少量醛类和杂醇油,是让人上头的主要因素。随着白酒窖藏时间的增长,杂质有的挥发了,有的发生漫长的氧化和酯化反应,刺激性的东西少了,芳香物质多了。
旧版的《文化苦旅》就像新酒,辛辣刺激,读起来慷慨激昂。而新版的像是陈酿,入口更加柔和。作者在这20年中,见证了对该书的大量批评,以及大量赞扬,有了更多的思考,无论是心态,还是想要表达的思想,与20年前均有较大不同。
重读《文化苦旅》,新版里面已经没有了兰州拉面,毕竟这真的不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
二零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于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