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陪儿子看书,内容有点杂也有点乱。一会儿《西游记》,一会儿《圆明园》,一会儿《兰亭集序》,一会儿又《李白》。突然发现《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和《兰亭集序》“萧翼赚兰亭”特别像,仔细一想还真有可能是吴承恩盗用了也未可知。
《西游记》相信大家都看过1000多遍了,金池长老见唐僧的锦襕袈裟起贪念的故事也能倒背如流,我就不再多说了。“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我简单说一下。
且说王羲之酒后写了《兰亭集序》,第二天醒了,发现有几个错别字,就想再写一幅。可是怎么写也写不出那个感觉,就不再写了,认为自己昨天是受了神助,就把家人都叫过来说,“以后要把它当成传家宝,要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到了第七代时,就出了个怪才,这孩子坚决要在山阴永欣寺当和尚,他就是智永。智永这一当和尚不要紧,就没有后代了。智永临死时,天天拿着《兰亭集序》哭。“祖宗啊,我没孩子了,该把这神迹传给谁啊。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先结婚生孩子,再出家。可现在该怎么办啊?”
这段时间,他的弟子辨才一直守在他身边,端药、喂饭、接屎、接尿,不辞辛苦。这孩子也是从小出家,没有家眷,智永就想,干脆就把这帖子给辨才吧,以后怎么样就看这帖的造化了。辨才和尚也是个书法家,得到这真迹后,如获至宝,除了自己看、临以外,绝不示人。
这时已到了唐朝,唐王李世民非常喜欢书法,特别崇拜王羲之,不仅亲自写了《晋书·王羲之传》,还重金从民间收王羲之的作品,主要也是想要《兰亭集序》,没想到收了几千件也没有这一件,就非常苦恼。后来听说《兰亭集序》真迹在辨才和尚那里,就让人去买,可辨才就说自己没有。后来御史萧翼就自告奋勇去把《兰亭集序》盗回来。
萧翼是梁元帝的后代,无论是书法、棋艺、琴技,还是文采都一流,长得也帅。他请唐王赐他几幅王羲之、王献之的帖,就出发了。
几天后傍晚,山阴永欣寺来了一位投宿的穷书生。第二天要走了,却病倒了,只好留下来先治病。
萧翼身体好一点后,就天天读书、写字、弹琴。辨才一看,来知己了,就没事来和萧翼交流,下棋、弹琴等。萧翼本身底子就好,又做了精心的准备,辨才感觉遇到知己了,越谈越投机,但也开始有点怀疑他的底细。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测试萧翼,萧翼是见招拆招,来式挡式,一段时间后,完全赢得了辨才的信任。
这一天,辨才又来看萧翼。萧翼正在看他太爷爷梁元帝萧绎写的《识贡图》,并请辨才指点。辨才是识货的人,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眼睛舍不得离开。
萧翼一看机会来了,就拿出自己带来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再请辨才看,请教他这些是不是真的。
辨才看了看,“你这些帖都是真的,可惜都不是佳品。说到王羲之的作品,我这里有件绝世佳品”。
萧翼知道是《兰亭集序》,还故作若无其事地说“你这偏远寺庙里能有什么好东西啊。”
“《兰亭集序》,怎么样,够珍贵吧。”辨才有点着急地说。
萧翼心里这个高兴啊,大鱼真要上钩了,但他表面还装出一副不信的表情:“怎么可能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经过这么多年战乱,一定早就毁掉了。”
辨才这回可真急了,就回去方丈室把收藏的《兰亭集序》取来给萧翼看。萧翼一看就傻了,就像金池长老看了唐僧的锦襕袈裟一样,眼泪都出来了,但他没哭。还拿着自己带来的几个帖,强调夺理地说“这是假的,你可以和我这些帖比着看看。”
他这一说,让辨才也犹豫了,就拿着《兰亭集序》和萧翼那几个帖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铺在桌上,仔细比对。
第二天,也没收,就到大雄宝殿去念经了。辨才刚走,萧翼就走进方丈室把这些帖一卷回长安复命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故事,它们都是围绕着盗宝贝进行的。宝贝分别是“锦襕袈裟”和《兰亭集序》王羲之真迹;想要盗宝贝的人分别是金池长老和萧翼;不同的是活了270岁的金池修养太差,见宝真哭,死乞白赖地求着要拿走看,还要杀人抢宝;而萧翼却沉得住气,先混淆视听,再借机盗走。故事的结尾,金池长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萧翼后来也因内疚去给辨才当徒弟了。
爱宝之心,人皆有之。但不管哪种方式,盗宝都是不对的。您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