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园田居·其一》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的“贵真”思想里,有两重意思:一方面他崇真、推崇人性的无伪,以“真”为理想人格之美;另一方面,他崇尚自然之美。
这种美学思想与《归园田居·其一》所呈现出的平淡自然而醇厚隽永的美学特征非常契合。
平淡自然 醇厚隽永“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中摄取提炼的意象——草屋、依稀不明的村庄、轻柔飘曳的炊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狗吠深巷、鸡鸣桑树,都是农村生活中极其普通常见的事物,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自然的尚真思想和质朴自然的审美个性。在中学教材里,一般认为这几句使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强调如实地勾勒事物的情态面貌,但我认为陶渊明在描述这些景象时,并没有追求白描的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即重意象而不重表象。写榆柳桃李时,不敷五颜六色;写鸡鸣狗吠,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仅以“暧暖”点染,“墟里烟”略加“依依”修饰。这种写意传神的原则把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活灵活现、纯真自由,更突出自然的真实美。
逍遥于大化之中篇首言:自己误落尘网,不能适应仕宦生活,常常如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丘山”指自然,是羁鸟的旧林、池鱼的故渊。陶渊明在首句直接揭示了自己以往生活方式与理想之间的对立矛盾:自己应当在名利场的现实世界中挣扎,还是在精神家园里逍遥?诗人明确抛弃了世人追逐功名等外在价值, 而选择了走向“丘山”确立内在价值的归隐。
《庄子.人间世》中言“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在诗中看出,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和内心世界都构建了自己的“虚室”,在虚室里,诗人的心开始澄明起来,在尘网中被遮蔽的心灵开始打开,在自然世界里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精神抚慰而成为真实的自我,同时又在生生不息的自然中感悟到人生之真谛,逍遥于大化之中去消解了人化世界的利益争斗。
可见,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才是真人,才能展现人性的全部,在此之中的文学艺术才是尚真的艺术,才能升华人格、诗意栖居。这种追求真我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他尚真的诗文风格,也与庄子所崇尚的以“真”为人格之美的美学思想高度契合。
“真”与“美”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无论是对诗境形象的择炼,还是自我意志的表达,都深受庄子的美学思想影响。陶诗体现的美学思想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找身与心的自由与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