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小说必备的特质是:真情流露。
美裔阿富汗人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有这一特质,跟随高昂老师今年又读到它,越发喜欢。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小他一岁,天生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俩从小失去母爱,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似乎拥有牢不可破的情谊,而哈桑为了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逐出门。
后来,移民美国的知名作家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是父亲好友拉辛汗打来的。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阿富汗带出来,不仅因为他辜负了哈桑,还因为他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胡寨尼的小说中,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细节描写,会令你感觉这一切发生仿佛都是必然。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爱的炮灰,哈桑甘做阿米尔的炮灰。
命运让阿里成了阿米尔父亲的炮灰,命运又使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双重罪加在一起,使得阿米尔得到报应。内疚是他的报应,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无法怀孕也是报应。
现在,作为轮回的一个部分,阿米尔必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索拉博一点点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终极获救。
爱一个人,多是爰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在这个人身上付出越多,对这个人越在乎,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甘愿当炮灰。
这部小说情感之真实,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
《情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而《挪威的森林》则被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
这部小说不仅情感真实,构思也非常巧妙,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心灵。并且在高潮出现之前,作者已用隐喻和暗示有所预示。
小说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有鲜明个人风格,仔细阅读,你可以感到一直以阿米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此外,胡塞尼笔触细腻,洞察人性。
令人惊讶的是,这是他的处女作。
除了可能是自传外,胡塞尼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这是一流作家、画家、摄影家,这些艺术家共同的特质。
只为自己写作《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