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看见读者的留言,他分享了一件自己亲历的事情。
他老婆在部队转业安置的时候,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离家很远的学校当老师,另一个是去离家比较近的事业单位当文员。
据这位读者说,当时在他强烈的干预下,他老婆最终选择了去离家很远的学校当老师,同时,这位读者当时在异地工作,每周才能回家一次。
于是他们变成了周末夫妻不说,他老婆每天上下班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两人因此激烈的争吵过几次,关系一度很紧张。
你可能会想:这个女的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听她老公的?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不过,后来我立刻意识到,还可以这样想:这个男的为什么要插手干预别人的事、甚至不惜强加干涉直到对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当然,这个答案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知道,但是通过这件事,刚好可以引出今天文章想要讨论的主题:
为什么我们总在关系里受苦?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课题分离」。
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分清楚哪些是我自己的事,哪些是对方的事。
说回文章开头读者分享的故事,他正是因为没有分清楚「我老婆选工作」这件事到底是谁的事,单方面坚持干涉到底,才最终导致了亲密关系亮红灯。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跟网友分享过一件事:他原本计划把女儿送到北大附小,要知道,这几乎是全北京最厉害的公立小学了,但是当女儿真的来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时候,他放弃了当初的想法,最后把女儿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这么做,需要极大的勇气。
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父母和外界,都对他夺命连环问,要顶住这些压力,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看过李松蔚的书或者听过他课人都知道,他自己一直是课题分离的践行者。
所以,那些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它们背后的支撑,就是课题分离--分清楚择校这件事,到底是家长的事还是孩子的事。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该怎么判断一件事情到底是谁的事?
我老婆要换工作,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谁来承担?我、她、我们的父母、孩子、还是其他谁?
我喜欢一个男生,但他不喜欢我,「单恋」这个结果,该由谁来承担?我还是他?
孩子每天晚上总是磨磨蹭蹭不好好写作业,作为父母很着急,恨不得能替他写完作业,「作业质量不稳定」的这个结果,谁来承担?家长还是孩子?
这就是阿德勒为我们提供的判断方法:这个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这件事就是谁的事。
我老婆要换工作,承担换工作结果的人应该是她,不是我,我只能给她建议或意见、提供她需要的支持,不能强加干涉;
我喜欢一个男生,跟他喜不喜欢我没有关系,因为「我喜欢你」是我的选择、是我的事,和这个选择有关的所有结果,都该由我来承担。我们听过一句话:「我喜欢你,但与你无关」说的就是课题分离;
孩子选择不好好听课、不认真做作业,由此导致的后果由他自己承担,因为学习说到底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当然,这可能跟常规思维非常的冲撞。
因为可能产生一些冲撞,所以有一点很有必要强调:
课题分离≠我行我素
一切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源于课题分离,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二元对立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看待任何问题的视角,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中间有非常多的灰色地带,在面对课题分离的时候也一样。
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你的事,并不意味着:我自己的事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更不意味着:我只管做我的事,不管别人的感受。
虽然课题分离的本质是「边界意识」,但高效运用它的要领却在于,分清楚「这是谁的事」之后:
面对自己的事,仍然愿意考虑别人的感受;
面对别人的事,不吝啬提供对方需要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