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老虎是陆地上的顶级捕食者,据说凡是哺乳动物看到老虎,都会本能地感到恐惧。网上搜到一张老虎图片,我试着直钩钩盯着图中老虎的眼睛,看看到底能坚持几秒。结果发现,即使不过是一张图片,你盯着那光芒四射的冷冷虎睛,想起“虎视耽耽”这个成语,还是有一种寒意不觉从脊椎升起。也许,这是写入了基因的恐惧!
老虎这种强悍威严的生物,仅分布于亚洲。从起源到现在的200多万年间,老虎族群在中国土地上生息繁衍,也在这里走向式微。已经进入21世纪了,野生虎数量锐减、栖息地丧失的情况越来越危急,曾广泛活跃于中国南方的野生华南虎,已难觅踪迹,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甚至有人猜测,华南虎已野外灭绝。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终其一生,只要不作死,翻墙越网跳入到动物园虎区,根本不可能面对一只吊睛白额大虫的威胁。既然从来没有与虎遭遇的经验,为什么我们还会害怕与老虎眼神对视呢?
也许,在铺天盖地的、迅雷不及掩耳的社会变化之中,我们的身体几乎没有变化。人类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漫长进化才雕琢出来的,在文明社会这1万年里,我们当然也有进化,但那只是些微调。1万年对于进化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和4万年前的人类相比,我们99.98%以上的基因是相同的。基因是控制我们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我们的身体正是以基因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一个现代人和一个野蛮人,在身体本能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很自负地认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我们确实容易有这种错觉。不过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人绝大部分时间是受自己“潜意识”支配的,人类的潜意识会不会就是基因的作用呢?虽然没什么证据,但我很怀疑两者有很大的关联。所有动物的本能都表现为对食物/领地/异性等资源的追求和占有,而人一辈子争名争利,不也就是为了占有生存资源和吸引异性吗?当然由于文化等因素,很多潜意识的动机被伪装起来连自己也未必知道。
比如,为什么父母之爱总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而子女则很难这样全心全意地对待父母?因为,育雏是动物本能,在自然界中,繁衍就是一切。所有生物的不懈努力都只是为了把它们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与之相比,养老并非动物本能。除了人类,动物界几乎没有养老习俗,食草动物老了会成为被捕食对象,肉食动物老了会因无法捕食而饿死。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养老、尊老,需要文明教习与道德法律规约,尽孝不是得自基因,而是后天习得的。
还有,人为什么害怕孤独?绝大多数动物都有合群的本能,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与种群呆在一起。离群寡居时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另外集体生活也能增加生存的概率。人自然也不例外,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在生产力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我们只有合群协作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而在科技进步、物质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还是恐惧在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我们有时不惜通过妥协来实现温暖的“合群”,因为我们害怕被群体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我们有着自然给予的脑和手、基因和血液中的化学反应,我们生命内容的绝大部分仍是自然的,只有剩下的很小一部分属于人为。
我们有很多心理、身体机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帮助传播基因,而不是因为它们能让我们更幸福、更健康。比如嫉妒、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让我们的心灵饱受煎熬,但由于它们能提高我们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从而更广泛地传播基因,因此仍然牢牢地安营扎寨在我们身心里。比如,劈腿、花心这些基因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体内,不时探头出来笑话人类的自制力,因为所有生物的不懈努力都只是为了把它们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夫一妻制只不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众多策略之一。动物界没有道德,只有基因传递。即使我们表面上带有一些特殊的个人倾向性,但是群体的动物性永远根深蒂固地存在,它构建了我们基本的选择偏好。你说,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人在做主,还是基因在控制一切呢?我越来越支持人的本位落户于自然,和草木鸟兽没什么两样,唯一差异是人能更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点。
个体、种群甚至物种都会死去,只有基因是进化中唯一永恒存在的实体。任何一个个体,也只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只是在于某部分特定基因的延续。真想改动下那句关于钻石的广告语,说什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真正在时间中胜利的,其实是“基因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