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学名志清、中正,字介石。 [5]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介石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核心,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多个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说起这位大哥,大家一般会想起什么来呢?作为一个大陆中国人,第一个想起来的肯定是共产国民的大冲突。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头街很多。什么蒋主席、蒋委员长、蒋总理、总裁,都是他的“代号”。集政权、党权、军权于一身,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建立近代中国强大的积液中也有他的功劳,人民救星毫不为过。但是在共产党看来,他却是人民公敌,什么蒋该死,蒋匪将光头都是劣称。可以理解双方的意思,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看待这位大哥的一生呢?
1887年10月31日,在浙江奉化溪口镇,降生了一个小子,名叫蒋元瑞。这孩子呀,小时后特别调皮,四岁把筷子插到自己的喉咙里,五岁跳进已经动漫冰的缸中涝冰差点冻死,六岁去大河里面游泳差点淹死。更离谱的都枚数过来…然后就是进入私塾以后非常厌学,每逢放学都像是刚从监狱里面大赦一样,于是老师都开始打骂管教,父亲严厉至极。然后自己的父亲在9岁的时候竟然去世,然后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仅在10岁的时候宁波发了洪水,没人救,然后家庭天天靠田产维持生计,还有贪官污吏的打压和家族的争遗产事件。早年的他感受着世态的炎凉。
为了辟出这样的灾祸,在1903年16岁的蒋元瑞去参加童子考试,结构恰好赶上科举改革,八股文没用了。就这运气还行,结果自个而的老师
所以对于党内妥协,对于
于是就因为这个差点使得
去世于1975,
1932年,日本拥立,,,在1937年,日本在北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下面为“最后关头”m演说:https://www.lishixinzhi.com/miwen/468809.html。可以看到,蒋介石的话非常激昂。其实就算打不赢也得打,否则中华将去往何处?虽是弱国,但是经过历练,是强己的本质。对于这片土地,我们应该去守护,我们有责任去守护。牺牲一切也得打!
既然日本已经进来了,那就开始打吧!

但是不管怎么样,“开幕雷击”是必然的事情。看看上图的对比图,不要看日本有多少强于我们的地方,中国就算有一点实力大部分都是虚的。但是来都来了,誓死捍卫家园是必须的。突破北京在华北的日本军团,以空间换取时间。
导致了日本没有能够在以真正徒弟上获得有效的物资补给。
所以,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蒋介石的一生?他称的上孙中山合格的继承人吗?当之无愧吗?首先作为一个国民党,三民主义一定是大目标,很显然蒋介石都做到了。在孙中山去世后积极北伐,曾经统一过中国(名义上),推翻了国民政府。建立了国民政府,巩固党内,并进行正确的妥协和硬性处理(软硬兼施)。并且建设内在国防,成功的在国内积贫积弱的环境下抗击了日本,保住了华夏大地和人民安全。这不是民族英雄是什么?但是他为什么失败也是有原因的。民族实现了,但是民权和民生有“问题”。当然,不是说没有做,只是没有把重心放在这两点上,而且没有持续关注。于是就酿成了最后的失败。除了我自己认为的一点,也就是蒋介石对于中国新道路的试水失败。还因为国名政府内部的藏污纳垢,各派之间的争斗没有断过,党内的贵族和有钱人多,结果是民众没有得到好的对待。几次对共产党的清理还使得一些民众离心。而且蒋介石的内在很像袁世凯2.0,因为对自己太过于重视,用私心权势进行独裁专制,培养自己的实力。把忠诚看的比清廉还重要,视宪政如空文。于是群众就被国民政府的各种官员才在脚下喘不过气来。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国民党新7军将刘永庆说过,共产党的胜利完全是靠人民的力量,可见差别。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民心,败退台湾。在《红岩》书中就介绍了重庆人民被困的境遇和最后的解放。八年级上册课文第一单元的第一则讲的还是300,000解放军过长江的战役。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蒋介石,在民国后期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可能现在日本地图就不止一个岛了,可能中华民族就断了。对于昔日的党员来说,毕竟都是中国人,都为一个国家努力过,我们不能把他看为避讳的对象,反而要客观的去看待。在这里我也想告诫简书官方,封文章可以,但希望官方可以改观并接受一些人物的写作。
此学期的历史作文和课程就到此为止了。我收获了很多,达成了很多目标。我现在很期待下学期的党史!关于红色故事,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