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说到:初闻不知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看到这个段子让我联想起了两部电视剧,昨天写到了《士兵突击》今天说说另外一部就是《孽债》
这部电视剧是讲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支边插队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在当地生下了孩子,最后知青返程,这些孩子长大后组队去上海寻找亲生的父或母而发生的故事,当年这个这个电视剧很火爆,我记得还在在那台29寸的海信上看的。当时很火爆的歌手李春波给这个电视剧创作了两首主题曲,一首叫《哪里有我的家》另一首叫《谁能告诉我》每次听的感觉都很心酸,只是感觉那些孩子们太不容易了,那时候咱自己还没有孩子,有些体会还不是很深,只是歌曲中有句歌词是: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听着真的感觉不舒服,当时就在想谁能把自己的孩子扔下不管呢,所以后来当自己的婚姻不幸的时候,自己就说了,只要我有一口气就会把孩子养大,绝对不会让娃感觉到没人要没人管他了,这之后咱就竭心尽力全力以赴的围着孩子忙了,啥事情都没娃的事情重要了,在忙都等我把娃接完再说,在我的感知里,也就感觉把自己亲生的娃扔下不管的就畜牲不如了。
孩子渐渐的长大了,也去上大学了,把娃送进大学校门回来,有人说这娃上大学了你这就该清闲没事了。我说你看看咱身边,那些去给带孙子的爷爷奶奶,那些供完娃上大学,给娃安排工作,又掏光积蓄给娃买房结婚,娃有了娃又给带娃的,那个轻松了。我常说弄下那一辈子取不利手的憋活了,就只好认命吧,踏着前辈的足迹前进,生命不息奉献不止。那个时候读懂了,年轻不懂爱情!稀里糊涂的结婚,稀里糊涂的生娃。有人说你就是太清醒了,你要稀里糊涂的也不会离婚的。我说我这种人宁愿站着死也不会跪着生。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死在炕上。
有次偶遇在大城市发展的发小同学,这同学找了个蓝眼睛的法国人,后来定居国外里,从机场回来的路上,我和她聊了一路,那时候他和我都已经快四十了,她还没有孩子,我说那你没有孩子业余时间都干啥,她说只要有时间就世界各地飞着玩,她告诉我她去过多少个国家,我还问那你回来父母也不唠叨你吗,她说那有啥唠叨的,现在的人都是咋舒服咋来。我还问她你们在大城市这样的精英,要娃的多还是和你一样玩的多,她说各一半,要娃的大多都是两口都是国内的,不要娃的大多都是有一个别国的,我说那你看那种好呢,她说各有利弊但还是没娃的要轻松些,跑的更远玩的更嗨。从那以后我知道了有个新名词叫丁克,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想到这个名词就不由自主的会联想到孽债那个词语。
在咱身边也有很多各种原因没有能生育的夫妻,我也理解不了这些人咋想的,还想尽办法从穷乡僻壤的卫生院抱养孩子回来视如己出。害怕周围的孩子歧视这个孩子,家长还舍近求远送娃到别处的学校上学,但有人说了,这些抱养孩子的大多都是为了面子,没办法才走这条路,夫妻两口没娃就好像缺少些由娃带来的凝聚力,凡是抱养娃的,都不会像自己娃那样,两个人都爱,只是坚持抱养那个会上心多些,持反对意见的不好说也只有面对现实,都是大模能过去就对了。我说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前几天看抖音有记者采访了国内第一代的丁克族,这些人已经退休,说我们的退休生活就是无牵无挂各地旅居,那舒服去哪,很多人和我都给点赞了,今天在我看这种眼光还是独道的。当年能做出如此选择是需要勇气的。看过一个网友写的文章,谁看到孩子们到了中年努力打拼日子还过的一地鸡毛,都心生愧意,说咱没有给孩子们创下无忧无虑生活的条件,就别把孩子们带到在这世界来受罪了。谁也不能说这文章写的不对,大千世界草根居多,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咱百姓子弟都只能是望尘莫及。谁看到自己孩子受罪煎熬自己不心疼不自责不难受呢?
有个哥们说生二胎生三胎政策都是好政策,生去都没问题都能生,关键现在生个娃不是光吃饱穿暖的事了,不像咱小时候老二穿老大的,两三穿老二的,老人说一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有一口吃的也就把娃养大了,可现在你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不单纯是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责任,是教育是培养,现在动辄说不能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自娃怀孕开始各种补品营养套餐就把你包围了,出生的医院病房再到月子会所,从奶粉到童装,从玩具到兴趣培养,都不是检验娃的智慧,都是在检验父母的实力,一切都是钱说话。大款哥们望着高中毕业的孩子都直摇头,还别说咱普通工薪族的孩子了。
真是应了那句:初闻不知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现在看了任何事情自己的思路都要清醒,都要权衡利弊都要认清现实,不能盲从不能图一时之欢不计后果,付出的坚辛是你永远想象不到的,最后的结局还不一定是好的,得不偿失也是大多的。都说岁月是磨刀石,经历的事情多了啥都就懂了,都是让事实把咱教育了,不经历永远不会懂,懂了咱也都年过百半了,说起都就是眼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