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作者: 似水华年916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21:42 被阅读0次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相关文章

  • 荀子

    遇君则修臣下之义, 遇乡则修长幼之义, 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意, 遇贱而少则修告到宽容之义。

  • 荀子

    今天浏览了一下《荀子》这本书,感受还是蛮大的,作为一位以孔子思想真正传人自诩的大思想家,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方。 ...

  • 荀子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

  • 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荀子

    荀况——儒家中一号人物,他最著名的观点就是性恶论,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学术地位自是比不了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

  •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

  • 荀子

    荀子也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孟子不一样,他主要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性恶,因此要靠后天的改造...

  • 《荀子》

    杭州的书友孙健给云上读书的小伙伴带来了《荀子》一书。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

  •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17],战国末期赵国人[1][2],...

  • 战国策82-客说春申君曰

    荀子,儒之贤人。 有客说春申君,纳荀子恐误君也。春申君拒荀子。 后有客以贤荐之,春申君欲迎荀子。 荀子以信为刀,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nj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