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潮流。目前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面临大型跨国企业的查厂要求就是这一潮流的显现。为了改变标准众多,查厂频繁的局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牵头完成了一个行业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并与国际一些认证标准取得了互通,央视记者的调查显示,在纺织工业协会推行这个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后,员工满意了,企业高兴了,国外采购商放心了,政府部门也轻松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我不懂为什么却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称:目前不宜在中国推广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他们认为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福利将会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在此,我想请问专家:中国就应永远成为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我们的国民就应永远成为受剥削的打工仔?中国企业就应永远成为大企业的配件工厂?在全球都重视员工价值的情况下,顺应潮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错?企业注重环保和安全有罪?这样的无良专家应拉出去枪毙了。
经济发展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代价就是中国的资源受到掠夺性开发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在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以稀土为例,出口越多,价格越低,粗放性开采的浪费也越大。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个,全国668座城市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仅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15%。
在资源和环境受到灾难性的破坏的同时,我们中国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中国每亿元GDP工伤死亡1人,2003年死亡达13.6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带血GDP”,其实这个死亡数字不过是冰山一角。2001年到2005年,全国煤矿死亡10 人以上的矿难平均每周一次,中国每年出口8000万吨煤炭的代价,就是每年平均死亡6000多人,相当于每天死亡近17人,这还是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实际死亡人数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即便按照这个统计数字,中国每百万吨煤的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是俄罗斯和印度的10倍,死亡率位居世界之首,死亡人数超过世界其它各国的总和。在无数死难矿工的骨灰之上,堆起了国际垄断资本的滚滚利润和中国矿主的惊人财富。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更是对工人以敲骨吸髓的方式进行压迫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富士康事件 ”发生后,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进行调查:富士康公司15万打工妹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 时的工资。被外商拿走95%以上利润的老板,根本不可能支付劳动保护费用,伤残便成为工人最可怕的噩梦了。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应该进行调整了?是不是应该通过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来提升中国企业运作水平方式?其实中国企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企业最大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太多的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标,对社会利益漠视,对自己员工冷酷,这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集中体现。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不仅要创造产品,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较好道德观的企业才能获得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同,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才能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可,从而才能让企业最核心的因素——人——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才能让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可能。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认证制度,这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效运用中国企业认证这一战略来引导企业进行战略升级,实现从企业到社会环境的全面改善,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对外、对内发展环境。
一、将目前的多个体系认证统一为“中国企业”认证
目前,我国存在不同部门或单位主持的各种形式的认证体系,有第三方开展的质量认证,也有政府部门进行的品牌评选,还有银行界进行的诚信认证,其他政府部门主持的安全、环保、能耗等各种认证活动,企业要分别去应对这些不同内容的认证,而相关的认证又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并且每种认证的权威性不足,其管理相对混乱。我因此建议将各种认证进行合并、统一,以节约社会资源,减少多种认证的重复工作量,减少企业负担,消除各种认证之间的冲突。
将目前的质量体系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诚信、品牌、社会责任等关于企业管理和企业行为的所有认证全部合并在一个认证体系中,并且是唯一的体系认证。我将这个认证体系称为“中国企业”认证。“中国企业”认证包含以下内容: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体系、环保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企业财务运作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经营行为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社会责任。它包含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通过量化的标准对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进行系统评判。目地是通过“中国企业”认证的实施来推动和提高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企业形象。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国外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也受到广为推进。
我提出的“中国企业”认证不是简单的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国际”标准拿来就用,而是用这些原料,再加上中国作料,再烹调出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认证标准,这道佳肴要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水准。因此,其标准制定要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又要与各国际认证标准进行深入沟通,最后要达到相互的认可。
二、认证管理制度的完善
负责中国企业认证的机构应坚持非赢利性原则。非功利性是维护中国企业认证公信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进程、推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设立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这一非赢利性组织负责中国企业的认证,并建立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
认证由企业在网上向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并缴纳相关费用后,网络自动随机抽取一家认证服务公司(可适当考虑就近原则,设置程序:申请企业所在地半径200公里内的所有认证服务公司具有优先权),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的电脑系统将自动发送双方信息给对方,认证企业与认证服务公司再签订服务合同,认证服务公司对认证企业进行培训、指导等工作后,确认可以申请认证时,由认证服务公司与认证企业共同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提出申请,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审查资料后指派另一家认证服务公司(也是通过电脑自动抽取的)到认证企业进行现场复核,确认后由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颁证。认证服务公司与企业不能自行签订服务合同,也不能存在经济关系。服务的认证服务公司和复核的认证服务公司其相关费用由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直接支付,其关系应为雇佣关系,获得认证的企业按年向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支付过程审查费,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再将费用转给进行认证服务的公司,由其继续完成每半年一次的过程审查。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设置检查组,不定期地对各已颁证的企业进行抽查,对进行认证服务的公司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认证服务企业或认证企业可以取消其认证资格。
这一流程仅实现了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认证服务公司、认证企业的相互隔绝,同时还应建立起另一套监督机制。认证服务公司的申办、业务能力的审核、公正办理的监督由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设立专业部门进行监管。目前,我国已有的各认证服务公司要经过重组改造,重新申请企业认证服务资质。认证服务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违规行为时,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可以采取直接经济处罚、减少业务量、中止与其合作等方式进行处罚。同时,认证企业自愿性地组建独立的中国认证企业联谊会,进行信息沟通,实现对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和认证服务公司的监督。认证服务公司认证人员实行持审查员资格证上岗的制度,由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对个人进行考试和颁证,中国企业认证管理中心具有吊销违规人员审查员资格的权力。
认证必须在阳光下运行,坚持透明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政府制订相应的引导政策
政府要制订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中国企业运用中国企业认证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品牌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认证将成为一道门槛、一个标高。没有取得认证的企业将不得享受国家的各种政策优惠,不享受各种财政补贴,也不能得到各种政府扶持和奖励。总之,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对是否为认证企业进行区分,以增加企业自愿进行认证的意愿。
同时,设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激励机制。如银行放贷时将对认证的企业实行优惠利率,拥有更高的银行信用等级,政府采购或大型企业招标时设置认证企业门槛等。
中国已成为世界很多种产品的最大的生产国,有许多种的产品产量已成为全球第一,但很长时间内,中国企业并没有成为优秀企业。因此,中国政府应借中国企业认证在全球推行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在全球推出一个响亮的品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认证将成为含金量最大的奖牌,成为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最大亮点,通过认证的企业标志着已成为中国一流的企业。
中国企业认证是一项符合员工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战略性任务,政府将借此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运行水平,改变经济运行模式,因此,政府应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积极地开展此项工作。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企业的责任意识,优化社会环境,全面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