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虽然学习了不少湖畔的课程,但带给我最大震撼的还是混沌大学李善友老师的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很想分享一下。
李善友的批判性思维,对我来说是开天眼的课程,是对思维的思维,即元思维,这是学习其他一切的基础,否则就像水中花镜中月一样。
整个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也很毁三观,但是逻辑严密,证据充足,最终让人信服,也对现实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豁然开朗,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不同。
里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1.两副眼镜理论,及其结构性缺陷
第一副眼镜是感官系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获得的是感性的认知。
第二幅眼镜是理性系统、思想系统,我们获得的是对感性知识、感性经验的一种加工、一种升华。
感官系统通过眼耳鼻舌身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与认识,但是教授通过萨拉的苹果论证了我们只能touch到极其小波段的光和震动,而且我们的大脑把它扭曲成本来就不存在的颜色和声音,巨大的事实存在于我们感官以外的世界,98%以上的是我们无法感知到。
而为何会这样,是因为合理性遮蔽。其中很重要的是最小作用力原则,大脑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存在的,用最小的能量消耗满足生存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扭曲让大脑易于理解和互相交流,这样才更可能生存下来,所以这既是合理的,但也造成了第一幅感官的眼镜很不靠谱,眼见不一定为实,而如果我们看到听到的客观世界都不一定是真的完整的,我们又怎么能确定自己的结论就一定是对的呢?
既然第一幅眼镜这么不靠谱,那么第二幅眼镜是否能够弥补它的缺陷呢?恰好相反,我们的理性不但不能纠正感性的失真,人假如想生存下来,只有理性系统和感性系统协调一致,内部逻辑自洽了才可以。王东岳说理性系统绝对不会发现感官系统的缺陷,一旦逻辑自洽就协调一致了,可以很好的执行,你很开心,但是一旦内部逻辑自洽了,任何一个人从内而外无法突破自己的边界。像楚门的世界,那只是电影而已,任何人身处系统之中的时候,touch不到系统的边界。
结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这不是比喻,是现实。
2.科学家思维VS.律师思维
科学家思维是可证伪性,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律师思维是证实,先有结论再找支撑的证据。
脑神经科学里有一个系统叫网状激活系统,它是大脑的开关系统,对所有的信息过滤。把这个世界上不符合你愿望的信息,屏蔽到外面去了。所以自圆其说是一种人生下来就会的、无师自通的、先天性的能力。
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用来说服别人,用来自圆其说的。
3.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因为动脑太累了。人类大脑的能量消耗率达到20%-30%,为了维持生存,当然是尽量减少脑力消耗。大脑的存在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求知的。
所以,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有两个规则:
● 规则1:认知时,默认用眼,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 规则2:用脑时,默认连续性,未来和过去一样。
4.框架效应: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恰恰就是答案的框架
为什么问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为问题本身就是答案的框架,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悲催,只是因为问了愚蠢的问题。
李教授举了几个问题让现场和直播的人分别回答,很多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因为损失厌恶(思考快与慢中提到: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以及其他一些内置于基因程序的原因,导致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述方式,答案完全不同。
如何设计一个好问题,真的是极其关键的事情,包括创业本身,我解决的痛点到底是什么?不断追问核心的好问题,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不会被限制在一个低水平的红海竞争环境中。(后面会有自己的亲身案例讲解好问题的重要性)
5.只有童话里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有穿衣服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相信某个信念?
如果思考足够深刻,你会发现,因为这个信念是你所在群体相信的信念,如此而已。
为什么P2P等「庞氏骗局」屡屡得逞?
为什么金融市场里会存在「羊群效应」(那些没有形成自己预期的投资者,会根据别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真理连贯论思维模型(如果个别信念和群体信念一致就是真理,不一致就不是真理)产生的古怪后果——从众效应:深处群体之中,即使群体的信念错了,也几乎不可能看出群体在犯错。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就说过这样一句残酷的话:只有童话里,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有穿衣服。
对于懒于理性思考的人来说,大家都觉得正确的事肯定就是正确的这样的思维惯性,真的会导致很多愚蠢的决策。投资领域的行话收割韭菜,割完一茬还有一茬,因为这样的人遍地都是,而且从来不觉得自己哪里错了,回想曾经,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导致自己和家人亏损了好几十万,如果早点认识到这些盲点,就不会这么愚蠢了。
6.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好比「观念过滤器」,即把已有的观念作为过滤器处理新的数据。
然而,一旦你的思维模型错了,就会凝聚更多的错误观念,形成错误信息孤岛,造成「回音室效应」。在回音室效应里,你只能听到你自己想听到的观点,只喜欢你想接受的那些人,最后会形成这样一个形象:
自己看自己,永远是对的。
而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别人很清晰,看自己却很糊涂。
这就是所知障。正如《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所说,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亲身案例演练:
最近有深刻亲身体会的是框架效应,也就是问问题的角度决定思考的方向,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昨天一个很努力在创业的好朋友和我喝酒聊天,他一直都很忙,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他是做刺身生意的,自己没有店面,通过跑腿把海鲜刺身送到客户那里赚点差价,客户挺满意,但是推广起来难度挺大,最近又遇到家人生病,朋友讨债,女朋友闹别扭种种问题,他过来找我诉苦,他一天从早忙到晚,甚至另外还做了两份兼职,就是想努力赚钱还债,让自己家人生活得好点,但怎么好像越努力,却越糟糕。我们边喝酒边聊天,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问:你每天在忙些什么?
答:除了刺身外卖的生意,一有空就做兼职帮忙送纸,还在饭店里兼职,每天都特别累,最近老爸又住院了,哎,反正很烦。
问:效果如何?
答:累死累活地赚一点小钱,却永远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自我价值感却不断降低。而且完全没时间像你一样学习和反思,回到家就累得躺在床上,啥也不想干了。
问:目前你所有的困扰和难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缺钱。
问:如果最重要事情只做一件,那是什么?
答:如果能有100万,所有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而所有擅长的事情中,只有做好刺身外卖这件事有可能做到。
那我们就来聊聊刺身外卖这个生意。
问:你了解买你刺身的客户吗,你觉得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他想都不想就回答:东西新鲜,性价比高阿,可是好东西采购价都很高,想留住客户又只能很薄的利润,第一个客户来购买的甚至都不赚钱,就是希望能留住回头客。
问:你真的认为他的真正需求只是这个吗?
答:其实客户购买这种刺身很多时候也是面子上的需求,需要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把很大的刺身摆件放上来,别人会认为他很有品味。
问:假如客人真正的需求是别人的认同,那会有什么不同的玩法?你应该关注什么事情?
例如如何才能让大家都愿意拍照发朋友圈,如何才能让大家印象深刻,创造共同的难忘的回忆。
他哗啦啦说了好多想法,我也记不住了,但是只知道他很兴奋,思路也完全打开了。
我又问:你能提供什么服务,让对方只花了500块钱,却得到超过1000块钱的面子上的效果。而其实你的成本提升并不多。
他回答说:之前有想过在标准刺身以外,做一个惊喜包,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和提示,例如干冰,霓虹灯,烟花等,甚至定制祝福语,让这个场景成为大家疯狂拍照的地方,这其实花费不多,但可以获得极佳的用户体验和免费传播。
我说这是一个极佳的差异化卖点,也是场景营销的关键,产品和传播不是分开的,产品即是传播,如何把客户体验的过程精细化,客户就会自动帮你传播了,而且只要体验足够好,价格就不会太敏感。
他虽然很兴奋,但是又觉得目前有很多难题。
我又开始发问了。
问:假如现在是2021年,你已经通过刺身外卖起家并赚到几百万了,请你描述一下当时你是如何做到的,你是怎么整合身边的资源,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这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视角,不被当下的困难所蒙蔽)
他又说了好多细节,特别是如何整合资源,创造超越客户预期的体验,如何让客户自愿传播等,甚至还想到,如何主动进入有影响力的场合,成功一次就能获得百倍的传播和关注。
最后我们一起探讨后发现做海鲜刺身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真正重要的是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
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聊天,但是看到他最后拥抱我时那坚定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我感受到学习带给我巨大的价值,让我能在关键时刻,不是如何安慰他和一起借酒消愁,而是能带他去看那个他真正想去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提升认知的意义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