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作者: 我的梦都在故事里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14:21 被阅读186次

          记得青春期和父母闹矛盾,心里委屈的很。特别想求安慰。可是当时的处境是只能自己默默的抹眼泪。

          后来在想,当我们伤心难过或者痛苦的时候,安慰真的有用吗?就好像我们常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还是 过不好这一生。好多时候我们求安慰不过是寻求一个情绪的宣泄点,去释放自己内心的委屈及其它不好的负面情绪。安慰真的有用吗?不见得,有时不用安慰心情恢复的不见慢,越安慰哭诉的越厉害也不在少数。所以不要指望什么“感同身受”。没有人有那闲工夫再去经历一边你的痛苦然后来安慰你。

          百度汉语对于“感同身受”的释义是: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出处:《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不难看出,意思就是说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我想说这就是骗人的。你都没经历过却感觉亲身经历了一样。你这么说让人亲身经历的人咋想,不要面子啊。

          很简单举个例子。就拿生孩子来说,我们都知很痛苦。有的老公会说:“老婆有我陪着你呢,你要是疼就咬我,掐我,拧我。我知道你很疼,我陪你一起。”确实,是个好老公知道分担自己老婆的痛苦。可是生孩子的疼不是你老婆咬你,掐你,拧你就可以缓解的。所以好好对自己的媳妇还有妈妈。不然 你可以试试“生孩子模拟器”扎扎实实的亲身体验一下。当然了,这说得是客观角度的“感同身受”。是从安慰着角度来说,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接近被安慰者的痛苦点,以达到同一角度的安慰效果。

          但是站在被安慰者角度来说,我们总是在寻求安慰的时候渴望有一个人能够与我们“感同身受”,可是怎么可能。就像《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中说的,子非鱼。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再怎么模拟,往你的角度上凑,可还是存在差距。所以怎么可能“感同身受”。

          我曾经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去随意评价一个人,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都经历什么。就好像别人不知道你成长到今天都经历哪些。简单来说就是你不曾了解他的过去,就不要评价他的现在。就好像有人问过我你长这这么大后悔过没有。我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会要后悔?你今天的所有都是你昨天造成的。退一步说,你昨天并不知道今天会怎样,所以昨天做的都是当时认为对的。这样说来为什么要后悔呢?当时做的都是对的啊。就连自己都不一定会理解自己,今天都有可能嫌弃昨天的自己,你还指望别人?

          因此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最多只能说是“理解”吧。就好比你寻求安慰,别人只知道你现在需要安慰,你很难过,很痛苦。但是不论是心灵上的,还是肉体上的痛苦,别人都不可能与你“感同身受”,因为没有人会为了安慰你,再去经历一边你的痛苦。就好像女孩子来列假,你不可能指望男朋友也来例假。要是男朋友也来例假了,还真不知道到时候是谁照顾谁。

            所以我们不要去指望别人“感同身受”的来安慰我我们。还是自己努力开解自己最为重要,就好像“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自己不想从痛苦中走出来,别人更不可能把你带出来。

          与其等着别人“感同身受”来安慰你,不如自己开导开导自己,也不说求安慰是一件矫情的事。我们当然需要感情慰藉,特别是现在这个人情淡薄的社会。但是同样的大家都很忙,差不多的了。不要指望别人“感同身受”了,有人可以理解你的委屈与不容易就很幸福了。所以不要对别人太高要求,学会感恩那些理解你不容易与痛苦的人吧,他们是爱你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sp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