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遇上了一件小事,但她辗转反侧,晚上就打电话给我小聊了一下。
原来,近期疫情反复,形势严重,节前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就开始严格。朋友突然想到,如果像去年一样居家办公,台式机前几个月已经丢弃了,没有笔记本电脑,到时候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正当她苦恼的时候,身边的同事建议她向另一个即将离职的小姐妹说一下,正好把电脑转到她名下,问题就解决了。
朋友一听,这主意赞。
于是,立马兴匆匆地跑到楼下找那位平时关系挺不错但即将离职的小姐妹。小姐妹的反应让朋友有点无法接受。
一开始,小姐妹说,电脑想要留给下一个接替她工作的助理。后来一想,那个助理也有笔记本电脑。
于是,她又叫了自己座位前面的同事,说“XX,你电脑要不要?如果不要,那电脑就转给XX姐了哈?”
那个小姐妹指着朋友说到,朋友当时心里一怔,怎么还有这种问法?
她前面的同事面带微笑,答道,“当然要了。”
那个小姐妹说,“对不起,那还是先把电脑留给部门内需要的同事吧。”
朋友当即觉得心里可不是滋味了。
如果电脑已经有人提过了,那就直接说前面的同事已经说好了,为什么还要当着自己的面,问前面同事的意见?这又是哪一种心理呢?
朋友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
一坐在工位上,朋友内心很尴尬。
内心里有很多种声音“之前还是同一个部门的,平时老喜欢一起聊聊天什么的,一转换部门就变成这样的风格了。”
虽然不愉快,但事情还是要自己上心,于是朋友又找了IT的同事,询问现在的库存状况。打听到还有一台电脑,但需要提申请获得领导批准,于是朋友立马填申请。事情总算有了理想的结局。
晚上想起这件事,朋友还是有点睡不着,心里堵得慌,感觉心里就像钻进一只老鼠一样,可难受了。
和她聊了一会,我发现这件事情中,其实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朋友下去找同事的时候过于仓促,对于小姐妹的答复有了既定的预期。当答案未能如自己心意的时候,就会觉得落差特别大,感觉也特别糟糕。
如果一开始,朋友先用微信问问小姐妹,那台电脑能不能走了之后转给她。
有了提前的询问之后,小姐妹在微信里就提供了比较清晰的回答,朋友就不至于觉得被拒绝地这么唐突了。
或者,朋友在一开始,先不要急着问小姐妹,而是直接找IT同事了解电脑的库存,那可能就不会有那么一幕。
其实,事情本身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但在某一个时刻,个体所做的选择,会导致事情沿着单一的方向发展。
在情绪调节方面,我发现ABC 原理还是非常受用的。
这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原理,A指的是事情发生的原因,B是指人的信念和思维认知,C是事情的结果。我们往往都以为,想要改变C,就一定要改变A,而实际上,最有用的是改变B。
比如,女友给男朋友发了一条信息,男友因为工作会议繁忙,收到信息后临时被领导谈话,过了半小时还没有回复信息。
女友就很抓狂,接下来就是各种电话夺命扣,电话一个接一个。男友因为会议中途掐断电话之后,女友的情绪更加暴怒。等到男友最终回电话时,女友一顿声嘶力竭地控诉,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A 是女友打电话给男友,男友未接,B是女友的想法和信念,C是两人不欢而散。
局外人一看,就会觉得这个女友也太不可思议了,多大点事,还拼命打电话。可是,当事人女友却未必这么想。她可能会把男友不回电话等同于男友不爱她,不再关心他,甚至怀疑男友此时正在劈腿等。女友的内心里有这么多恐惧、不安和不信任。
在这样的关系里,即使男友给予再多的爱和关注,也是没办法给到女友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其实只能靠女友自己努力。
当她调整自己的信念,并给予自己足够的爱,这种安全感才会给予对方更多的空间,也才能让这段关系更为阳光。
如果女友自己有喜欢的工作和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当男友不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时,女友就会想到对方此事忙,他有空的时候就会回自己电话。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她就可以安心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恋情或者婚姻的关系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从属或者依恋的,而是平等的独立个体。
前几天看到郑爽的恋爱史,提到她和胡彦斌的恋爱过程,郑爽和上述故事中女友就及其类似。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友,最后居然能被男友比喻成粪坑?在前一段的婚姻中,双方的关系还是不正常的,最终还引出了代孕、弃养这样的荒谬的事情。
美貌和财富固然重要,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
即使原生家庭没有让你拥有健康的心理,后天的自我学习才是人生成长更重要的元素。
我们的教育似乎终止在大学后,但实际上真正的学习是贯彻终身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可能是关于一个人的自尊和情绪调节的。
人终究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你给予了自己足够的爱之后,你才更有意愿去关心人和照顾人。
当你的信念是建立在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和利他的,你才会感知和收获更多的爱。
这种爱,存在于爱人之前,存在于亲人之间,存在于朋友之间,也存在于同事之间。
谈完了昨天的电话,今天朋友就给小姐妹送了一个小礼物。
朋友说,本来就是好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小情绪就毁掉一段友谊。
亲爱的,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