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钢城十一中数学教师张明举留绝笔信后坠亡一事,11月11日,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通报称,警方9日下午向张明举家属及学校通报了调查结果:张明举系高坠身亡,属于自杀。对于张明举在绝笔信中表示对学校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不满,通报称,经青山区教育局核查,学校有关方案符合市区教育部门规定,且均经过校职代会通过,方案公开透明,并得到严格执行。(11月11日 澎湃新闻)
一位正值事业大有作为的年轻教师,竟然用自杀方式结束生命,让人扼腕叹息。其留下的绝笔信敲响了教师生命安全警钟,教师如何珍爱宝贵生命、学校如何给教师细心呵护这些话题再次变得十分沉重。生命只有一次,张明老师这样的悲剧必须杜绝,这是教育必须尽到的责任。
当教师对学生在强化生命教育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自己对生命的珍重与敬畏。现在的教师要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强化人品塑造,培育健康心理,还要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融合进教学实践中,需要察言观色,自然结合。可以说,现在的教师,都是看重生命教育的,他们都会为孩子描绘出令人神往的美好未来,即使孩子遇到挫折,也会巧妙让孩子看到未来的美好,让孩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然而,张明老师却用这种跳楼方式结束生命,在痛心之余不得不反思,为何能够教育懵懂无知的孩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却为何自己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珍爱之情?作为教师,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人生必须选择正确的答案。
家庭的不幸,让张明老师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与他熟悉的同事与亲朋最直观的认知。离婚、负债、独自带个小孩,让这位年轻教师感到压力太大,对未来感到失望,才纵身一跳。自己为学校辛辛苦苦十年,却不受待见不被重用,绩效考核不公,晋职晋升无望,这是遗书留下的问题。对教师这份工作失去信心,事业没有前途,才一了百了。
看起来张明老师决绝人生的原因,用这两个问题最能进行解释,但仔细想想,这只是表象,而非深层原因。家庭不幸与工作的失意,叠加作用让其走向绝望之路,这仅是生活的外在现象。问题是只要对生命敬畏对未来怀抱希望,这些坎都可以轻易迈过,遗憾的是张明老师没有迈过去。离婚,虽带来暂时情感不幸,但何尝不是新生活的开始?孩子虽小要操不少心,但带着纯真稚气的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家境负债贫寒生活一时拮据,但只要精打细算节俭过日子,总会熬过头的,有什么为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工作问心无愧,受不受重任有什么关系?绩效不公平、晋职晋升与自己无缘,但淡看名利心自宽,何况现在向上级反映各种问题渠道很畅通的,有什么值得非要用生命去回应呢?
张明老师无法迈过去这些坎,只能说明张明老师没有用教育学生的方法去培养自己积极心理,面对生活的不幸不能向往美好的未来;面对工作的不顺,不能放下自己心结,缺乏人生必具的抗挫折能力。只能说明张明老师没有用教育学生的方法去进行自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面对人生的不尽人意只会悲观厌世,陷入迷茫世界不会自我矫正好好生活。
张明老师已离开人世,但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是警钟。作为教育者,必须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具有抗挫折能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积极面对人生,阳光开朗生活,用有限生命为教育添光添彩,这样的教师才无愧于人生。
张明老师留下绝笔信在上好最后一课之后悄然毫无留恋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对于学校也是警钟。尽管已经证明张明老师的轻生并非学校的过错,学校没有歧视,也没有怠慢,更没有打压。但是学校如何在精细化管理中体现对教师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还是有明显的欠缺。最直接的是张明老师在发出绝笔信信息后有几分钟宝贵时间被错过,如果学校如果有及时的应急措施也许就可以挽救其生命啊!再细心一些,张明老师写绝命书之前一定会有一些反常的情绪表现,不可能掩盖天衣无缝,遗憾的是那些反常情绪没进入学校视野,说明学校对教师一些情绪表现没有引起关注。
再往前,一位家庭不幸又对学校的工作存在质疑的老师,更需及时安慰与谈心,化解老师心结,帮助老师走出迷茫世界。从张明老师选择这极端方式不难看出,学校对老师的贴心关怀是存在欠缺的。对于学校而言,任何老师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关爱那些学校功臣优秀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关爱对学校有误解的教师,尤其要厚爱生活不幸性格内向又很固执的教师,因为这些老师很容易悲观厌世。
生命诚可贵,一去永不回啊!张明老师的悲剧,是教师的警钟,也是学校警钟,但愿警钟长鸣,不再发生如此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