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作者: 东隅之桑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16:00 被阅读0次

    朱洪涛博士说:一个人对艺术的认识,决定了他在艺术之路上能走多远。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朱博士说对于他的艺术之路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当你真正志于道的时候,艺术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什么是艺术?

    朱博士生动形象的打了一个比喻:一个妈妈,要去做一份番茄炒蛋,她从买食材的时候就精挑细选,她看到那个合格的西红柿的时候她都能想象出来它变成这道菜时候的样子,她对待一件事情的认真,就已经是艺术。

    所以,把事情做好就是艺术。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触觉之诗,讲座以触觉为点。

    朱博士说,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画也是。那么雕塑,同样也是一种表达形式。你可以用文字作诗也可以用绘画作诗,雕塑也是一种诗意表达的语言形式。

    他强调“艺术之真”。

    没有与众不同,只有平凡真切之体会。

    就像当年李敖写给李茵梦的追求信中说到:“我对你有一点点的爱……”。这个一点点,就很真,过了就假了。

    就像很多时候人在真的动了情的时候却可能是不流泪的,有时候是强忍住泪水的梗咽,所以电视剧里那个哭十分钟的戏份就显得太假了。

    艺术就是真。

    德者,性之端也。一块木头,活出它木头的价值就是它的德。一个石头,活出石头的意义就是德。而一个人,活的像一个人就是德。

    所以,本份即为德。

    “唯乐不可以为伪”,故,也可以理解为“唯艺不可以为伪”


    回顾《触觉之诗》缘起:

    本科的时候,他曾和大家一样像疯了一般都想要求新求异,生怕做出的东西和别人相同。每当有一个灵感,随时都会拿出小本本记下来。(也没见有什么出奇的作品)

    有一天晚上要加班做雕塑,明明一堆事要做却与一个老板在那里寒暄,出于礼貌又不好拒绝,但是心不在焉所以手里拿着一块泥巴揉来揉去,最后那人离去时他放下手里东西去送。回来一看,摆在桌子那里是刚刚他捏出的东西,哇,它居然那么不一般那么好~

    那是他第一次无意识(运用潜意识)的仅凭触觉在做事情。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所以,不着于相的时候做事情,反而能做的更好,这正所谓妙手偶得。

    他当时捏出的那是一个斜斜的东西,里面充满了他的手指捏痕却显得那么生动有味。

    他说:手捏的痕迹,划痕,都是流露着感情的痕迹。

    痕迹是语言,就像作案者留下的痕迹一样,那些侦探会解读出来,甚至会通过痕迹判断出凶手如何作案,受害者如何的挣扎。

    他讲到宗萨仁波切小时候在传统教条的教育环境里长大,他八岁时候听着古板的教条自己的手去抓着木板,长大后都能看到他曾经的抓痕……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关于知行合一,他说:感受与行为本为一体。不必强求你的行为,也不必放大或者增强你的感受。它们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真的,增强了反而不真,真的就是艺术之真。

    一个充满一致性的东西,内外就是合一的,也就是感受和行为的合一。

    有时候的分裂,就是故意加强感受或者行为。如唱歌,某些地方故意增加的高音却不能让人觉得舒适,反而我们自己边做饭边哼的小曲显得更美妙。

    九月,即为他用雕塑作的一首诗。这作品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能用话表达出来就不用写诗了,能用诗写出来就不用雕塑了。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如果能够超越任何语言的话,那什么歌曲都能听懂了。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雕塑本质的东西是建筑,建筑的本质是理性构架。

    有听者提问:雕塑都是要用粗糙的纹理来展现吗?

    朱博士说:雕塑的肌理完全就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故事结局的一部分。

    有人用粗狂的纹理,有人用细腻的纹理。因人而异,关键你能从粗狂里看到细腻,理解作者的情感。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在朱博士讲到自己的作品六柿图时,他说比作品创作来源于牧溪的作品《六柿图》。

    他说牧溪是一个禅画家,牧溪的作品在日本比较多,所以对日本影响较大。你看他画的柿子,大小各异,其中有一个高一点点,也没有很突出,但是你能看得出它是最高的,前面的那个最矮,旁边还站着几个故意有些拥挤,有没有感觉不是柿子,那似乎是几个小和尚,稀稀拉拉站在那里,他们调皮随意的还故意挤在一起。

    他带领着大家一起去欣赏,我突然发现,牧溪的那六个生动的柿子果真就如活脱脱六个身材各异的小和尚……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他说那一组西湖主题的作品,你有没有看得出情绪,中间那个有一种悲伤之情。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的确,从第一次看见这组作品,我就觉得中间那个纹理整体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之意。


    互动时间,作为一个纯外行,我提出一个外行应该老老实实提出的问题:

    朱老师,请问作为一个外行,如何去欣赏一个雕塑作品?

    朱洪涛博士认认真真的回答到:其实我不会说怎么欣赏,我想欣赏应该引用咏春拳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通用于艺术三境界:

    一,见我

    即为通过作品看见作者人,看见作者性情,看见他背后的东西,看见那个人的情感。

    二,见天地

    三,见众生

    见天地和见众生都是由于见了“我”也就是见了心性而后扩展到天地和众生。

    见作品背后的人心是重点。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如何理解艺术?

    其实艺术越往虚处想,越能理解。

    艺术越虚,也越实在

    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洪涛博士讲座之:《触觉之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uh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