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本著作。
这里有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经年探索。
《造房子》不只是营造之书,也是进入传统美学的秘密小径。
《造房子》是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本著作。这里有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经年探索。
他用建筑对世界发问。
从隐匿七年到世界建筑界最高奖
王澍幼年着迷于手作,跟随工匠学习,成名后仍然保持着“随叫随到工地”的习惯,却以“业余”二字命名自己的工作室。
二十四岁时,他写下长篇论文,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他的硕士论文《死屋手记》全票通过答辩,却因“太狂了”而无法获得学位。然而,反叛的他,在恩师钱锺韩(一位教学生挑战教师的校长)的指点下获得了对“建设性”的觉醒。
在现代高楼拔地而起的时代,他隐匿七年,选择自我失业,数十年后,成为首位获得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他以文人意气造房子,追溯山水意境、园林情趣,创造出具有恒久性的作品;用旧砖旧瓦旧工艺做建筑,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实验场里独树一帜。
他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不按常理出牌,其格局和设计已广为人知;他在富春江旁历时三年改建的民居,被认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帐篷学校读书的童年,曾让王澍明白原来建筑还可以这样,现在,他用自己的建筑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不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他造房子,更是造一个小世界
讲起建筑,他整个人都在发光。
对王澍来说,每组建筑,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呈现。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多年的手作营造经验,赋予建筑的不仅是结构;而他想讲述的,也不仅是建筑。
他在美国大学做的讲座,令一些建筑学教师格外激动,因为见识到了与西方建筑学迥异的观念。
在浮躁喧嚣的年代,他用作品安静地传达自己的观念与思考——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为了一种生活世界的再生。
相比建筑师的身份,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文人。
他从园林里看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情趣,以及中国人面对自然、面对世界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他从山水画里看到自然比人造建筑更加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呼吁重建“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
“我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一次又一次地从亲近身体的场所差异中回望那座青山,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渐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
知名书籍设计师杨林青操刀,大量建筑摄影作品精美彩印
一位知名建筑大师,一位书籍设计的深耕者——两位设计者跨界合作,悉心安排每一页图文,在纸张之间再现了一个属于建筑之美的小世界。
全书精致编排了大量精彩的建筑摄影作品,配以拉页大场景展示建筑和山水、世界的对话。象山校区的曲折回廊,宁波美术馆的入口,南宋御街的骑楼与小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带你近距离感受房子的呼吸。一本能让你体会纸书之美的书。
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
——汤姆士·普利兹克/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