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已过,不知不觉,2019年业已过半。要说过去的半年里,令人印象最深的电视剧,非《少年派》莫属。闫妮饰演的那位母亲王胜男,人如其名,天生一张利嘴,把老公张嘉译驾驭得服服帖帖,女儿也被母亲的唠叨管理得乖巧可爱。一家人女强男弱,一派和谐,岁月静好(最起码表面上如此)。
每当看到王胜男出场,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的邻居王婶。
王婶是个人尽皆知的厉害角色,一张嘴像一挺机关枪,得理不饶人。两片薄嘴唇叭叭叭地上下翻飞,谈笑间我仿佛看见了电影里的张三丰,能把天上飞鸟说得落了地,水里游鱼说得上了岸。
这样的王婶,在邻里收获一片好评。因为她热心肠,能张罗,嘴皮子麻利,手脚更麻利。她不光经常帮助邻居,把家里也料理得井井有条——这里指的并不仅仅是家务,还包括她的老公王叔和儿子小王。
小王的乖巧也是有目共睹,他沉默寡言,好学上进,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大人们将其归功于王婶教育得好,一直勒令我们向小王学习。然而他在高二那年得了抑郁症,不得已退学回家。据医生说,他的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的精神压抑造成的。情志得不到舒张,于是积郁成疾。剑指王婶的那张嘴。
小王的抑郁,让邻居们的精神图腾倒了。他们各种纳闷:
他妈人多好,就是嘴不饶人了些,咋还能说出个抑郁症来了呢?
他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心是好的呀,这我们都知道……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小王绝非个例,有太多的孩子被妈妈的刀子嘴割得体无完肤。
刀子嘴,为何会伤人?
还记得今年4月份,那个跳桥自杀的男孩吗?他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回家路上母亲不停地责骂他,途径大桥时更是激动得停下车,站在后车窗指责男孩。男孩愤而拉开车门,从桥边一跃而下。追上前的母亲,双膝跪地,崩溃痛哭。
然而一切已无法挽回,男孩的纵身一跃,将一家人推进了无底深渊。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总会忍不住想问:妈妈们,咱有话好好说行吗?
近年来,“毒舌”一词火遍网络,傲娇的毒舌男、腹黑的毒舌女,成为了大众追捧的新新人设。然而“毒舌”二字,其实很多妈妈自古以来就在践行着:话从来不能好好说,出口便是质问和指责,动辄就升级为谩骂。更可怕的是,很多母亲将其视为爱的表达:对孩子亲昵,所以说起话来才百无禁忌;至于那些虚假的客套,都是留给外人的呀!
殊不知,这样的“亲昵”,并非孩子真正需要的。在妈妈的毒舌面前,有太多的话只能藏在心里,唯恐说得不对便会招来铺天盖地的责备。有多少孩子的梦想,就是妈妈能够坐下来,与自己平心静气地交流一番?
刀子嘴,正在将你的孩子越推越远
有不少妈妈气急败坏地抱怨,自己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怎么就和自己不亲呢?
是啊,为什么孩子和妈妈不亲呢?可惜妈妈只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变化的过程。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孩子,最初都是对母亲全心依赖的小小婴儿,Ta原本靠汲取爱意才能生长,可惜多年来却被妈妈的刀子嘴一刀又一刀地割着,从不敢亲近到不会亲近,在疼痛中本能地为自己设了防。
若你以为刀子嘴刀刀致命,那也不对。根据我的观察,按照杀伤力由轻到重,刀子嘴大概分三种类型:
钝刀子割人型:这是杀伤力最小的一类刀子嘴,都说钝刀子杀人不觉疼,但若是出招频繁,也让人招架不住。特征在于反问句式,半是指责半是絮叨。比如:你这字写的,是狗爬的吗?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是猪脑子吗?
飘忽不定型:这一类刀子嘴发挥极不稳定,纯属自由发挥,无法摸清规律。融合了比喻、拟人各种修辞方式。比如:你这个猪脑子,是完全克隆了你爸吗?你这脑子是不是医生给装错了,装了个钢筋水泥浇筑的实心球?
快刀杀人型:这个就属于一刀致命的,直击软肋,动辄提及生死。比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怎么不去死?这么好的东西让你用成这样,你哪配做个人?
不管哪种方式,妈妈们左一刀右一刀,自认为每刀都浸满了沉甸甸的母爱,然而却是把双刃剑,最终既伤害了妈妈,也伤害了孩子。
刀子嘴,并不能助推孩子成才
刀子嘴妈妈的另一共性:从不会给予孩子正面的赞美和鼓励。原因很简单,怕孩子骄傲。
然而她们没想到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汲取养分的小苗。而父母的肯定,就是最大的养分。没有了它,孩子靠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常青藤女博士,在被母亲责骂的时候反问:是不是我做什么都不能让你满意?母亲说,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然后女儿转身跳下阳台自杀。
我的一个朋友,事业做得很优秀。每当我问:你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她笑着说:为了我妈妈,为了让她骄傲。
要知道,不管我们多大年纪,妈妈的爱和鼓励,永远是一剂强心针,是取之不尽的底气。在我们受了伤的时候,取一瓢做饮,方能支撑自己,继续游走在这坚硬的尘世间。
而妈妈们,既有着柔软的豆腐心,又何必用坚硬的刀子嘴来掩饰呢?用柔软的爱来包裹柔软的心,才是母爱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请收起那些犀利的言辞吧,要知道,身边的那个小小人儿要的不多,一句爱的表达就足以将Ta融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