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变的冷淡了,不太想认识新的人,也不太想和新的人关系快速升温。
记得前几个月,我一直强烈的给他们要求招一个女生、招一个女生、招一个女生,不知道他们是听到了我的声音,还是这个女孩真的是符合我们用人的标准,真的就招来了一个女生,可是在她来了有一个月左右的今天,她突然给我说她要走了,和她聊过之后才知道她来的在第二周左右,她就有想走的念头。
依稀记得她才来的时候,我稍微的有点兴奋,但是那个时候我并不是很热情,基本一天都没有一句互动,大概过了半个月之后我们才稍微地有点互动,一直到今天,我已经熟悉了有她的存在,可是她告诉我她要离开。
就像今天我和朋友说的那样,不知道我现在变得冷淡了,还是不太喜欢分离。
蔡康永曾说过:“我鼓励大家做一个冷淡的人,过于热情不是一个人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
曾经我们总以为,热情是维持一段关系的法宝。
陈果在《好的孤独》中有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
某机构关于朋友间如何相处的社会调查也显示,1967名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受访者中,约有89.1%的人表示,朋友相处的最好方式是“熟人生处”。也就是说,熟人之间,仍然希望像与陌生人相处那样,保持恰当的距离。
正所谓,最好的关系,都有点“冷淡”。人与人关系再好,也要做到话不说尽、事不出格、互相尊重,而这些,就是不能缺失的“冷淡”。
不要和一个人熟得太快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刚认识就很热情的人,往往都带有目的。”
过分热情的“自来熟”,多半是“假装”的朋友,经不起考验。
演员李若彤在《好好过》一书中,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她在组里拍戏,认识了同在剧组工作的女演员。
她们初次相见,通过接触,发现自己和对方不光性格一样,其他方面更是十分契合,仿佛是相伴多年的知音。
在剩下的日子里,她们一结束工作,就会在一起聊天。
后来,她有一点事,请了一星期假离开剧组。回来后,那名女演员对她却换了态度,仿佛陌生人一般。
这时候李若彤才发现,她对自己冷漠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在剧组认识了新的朋友,就把她忘在脑后了。
后来,她们的关系从最开始的朋友,到现在的点到为止。
年轻时,可能我们正因为孤独,想要找人陪伴,就非常渴望身边能有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
正在这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人,第一次相见,和她聊的十分投机,就认为对方是自己的至交好友。仅仅一次,就付出了真心。
但是太快得到的感情,失去得也快。
你们之间什么都没有经历,就认为感情坚不可摧,有时候一段感情,也是需要考验的。
没有考验的感情,比你想象的更加脆弱,可能轻轻一碰就碎了。
有句话说得好:“熬个汤,火开大了会沸过了溢出来。”
建立一段关系也是,不能一开始就心急火燎地往知己奔。
因为,关系建立得越快,你们对彼此之间的了解就越少,能维系感情的经历和纽带就越少。
很有可能,你们因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产生了误会。
你不理解我,我也不愿意解释,最后慢慢地疏远了。
那些以十倍速接近你的人
也会以十倍速离开
很赞同一句话:
成年人的关系都是循序渐进的。那些十倍速亲近你的人,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十倍速离开你。
很多人的关系,看上去牢不可破,实际上就是一盘散沙,一点风吹草动,就没了。
其实回归往生,身边留下的人,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些,但是那些关系都是一点一点走过来的,也只有这样的关系才不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渐行渐远。
好的感情:淡淡交,慢慢处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曾写到:“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深有感触。
人生中,有些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瞧;有些话,只可慢言不可说尽。
来得热烈,未必能长久持续;不远不近,未必会很快离分。
无论什么关系,都慢一点开始,淡一点相处。
朋友,淡淡交,慢慢处,才能长久;
感情,浅浅尝,细细品,才有回味;
余生,愿我们对待每一份感情,淡一点,慢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