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img.haomeiwen.com/i7449696/6b7883299e6418ea.jpg)
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家长,他们也向我咨询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可是就是学习不够主动;我的孩子总喜欢玩游戏;我的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写作业经常写到一两点.....
每当这个时候,我给家长们的建议就是作为家长你要清楚: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情来讲,这是谁的事情?其实我们都清楚这是孩子的事情,既然是孩子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干涉?因为我们大部分父母缺乏界限感!拥有界限感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你不去干涉孩子的课题,孩子才会对他的课题负起100%的责任。
今天的这本书《有限责任家庭》,我依然很喜欢,这几次我分享的李雪写的书,我觉得都是心理学方面值得反复去看的书,尤其是我们的家长,更应该去看看。
1.好妈妈的标准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这一概念,他认为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养育出具有真实自体的孩子。
爱的灌注
婴儿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刚出生的婴儿,他只有主体的我,他认为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呼奶唤抱无所不能。如果母亲知道这一点,积极的给予孩子回应:饿了喂他,哭了抱抱他,积极回应婴儿的微笑,这样婴儿的主体我会得到充分的接纳、允许和爱,他才会分化出客体的我。俗话说的好,爱满自溢,只有得到的爱足够了才会有余力关注到周围的世界。
接纳
你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你想象中的孩子?好妈妈全然的接纳孩子,她不会尝试去改变孩子,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圣经》中有一句话: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的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有的妈妈跟我说,我孩子特别爱玩游戏,作业还没开始写游戏先玩起来了,他怎么就不能先写作业呢?还有的妈妈说,我孩子哪里都好,就是不太喜欢与人交流;我孩子其他方面还好,就是做实事慢慢吞吞的......每当妈妈们这么说的时候,我就会看到他们和孩子之间会时不时的爆发冲突。妈妈们会觉得,他们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我当然要提出来,我不说,他怎么会改?我这是为他们好呀!
黄晓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以为,要我以为!你对孩子的好真的是为孩子好吗?在我看来,一切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背后反映的都是你对对方的评判、不接纳,即使对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会疏远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正确,但和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国《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的”伤害别人。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爱是看见,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能看见真正的他。有的孩子打架,我们要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真实感受,比如有的孩子打架是害怕自己的玩具被抢,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就会知道如何去回应他们。
独立
很多父母一辈子都活在对子女的期待中。在这样的期待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真实需求隐藏起来,而成为了迎合他人的“老好人”。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直到现在我都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别人的请求,对于我而言拒绝他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会做一些自己心里不愿意去做的事,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除此之外,我和别人在一起也很容易为对方考虑,而忽略自己。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直到对自己的探索越深,我才知道根源在哪里。小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给了我一致的评价,我很乖、很听话,于是我真的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对待任何事情似乎都在符合这样一种期待,以至于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框禁锢了我,让我无法突破自己。
独立的父母就像李雪书中所说的结实的父母,他们把自己和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依赖于孩子,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决定,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开而失去生活的重心。
2.做真实的自己
真实自体vs虚假自体
一个人如果可以真实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那他越容易真实的做自己。周冬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王菲,他们都能够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个体就是真实自体。
而虚假自体需要不断的通过迎合别人来维持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注定不会长久。
觉知
虚假自体的运转常常是不自知的。就像李雪在书中提到,她在每一次聚会都习惯于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来营造气氛,直到有一次,她在和一群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很不自在。于是她就问一个老师,对方跟她说你其实可以什么都不做。如果不是对方这一句话,她会处在虚假自体中而不自知。而切断虚假自体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感受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
走出剧情
一切皆虚像。如果我们能够参透这句话的含义,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很多时候,引发冲突的原因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我们的观念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如此。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继而陷入了这个剧情,如果你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
3.允许的力量
生本能vs死本能
生本能最初来源于父母对于孩子的看见,“我愿意回应你,满足你”而死本能,来自当我们向外伸展自己时,那些阻断我们的能量、评判我们的欲求,不回应我们情感的行为。
生本能体现在原始渴望的伸展,对物质的渴望,对美的渴望,对关系的渴望;死本能则体现在头脑的剧情,头脑认为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比如,孩子吃巧克力,妈妈的头脑剧情却说,吃了巧克力,孩子就不好好吃饭了,所以不能放任他。这个就是死本能,妈妈通过控制零食将死本能加注到孩子的身上。简单的说,生本能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而死本能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我要控制你,你不能做自己。这样就在无形之中,阻断了孩子生命的活力。
疫情的影响,我想每一个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本能的较量,要不要给孩子看电视,要不要让孩子吃零食,要不要让孩子把房间搞的乱七八糟…或许我们应该放下头脑中“应该”二字,让孩子抱有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活力。
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孩子饿不饿,冷不冷,渴不渴,她自会有感觉,做父母的无需干涉。
还是那句话,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孩子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他。
趁着孩子睡觉把这本书复盘完了,就像上次看当我遇见一个人一样,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我的复盘只能吸引你来关注这本书。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么恭喜你,有了和这本书链接的机会。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父母去阅读。
The End
作者:sharon
标签:绘画心理咨询师、一年52本书发起人、育儿达人、彩铅绘画
微信名:sharon赵
微信号:q657702220
欢迎小伙伴们交流链接!
往期文章
【关于复盘】
【关于成长】
【一年52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