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修行,不是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了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我们能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种能力与生俱来。看见另一个生命受苦,我们会本能地生起恻隐之心,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怜悯并实施帮助行动。比如灾难发生后,很多人看见灾区的图片,会情不自禁的流泪,很多人自发地行动起来进行援助,大家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惊惧和伤痛。在那个时刻,不必是佛教徒,也能真切体会什么是悲心。当然也有人表现冷漠,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恻隐之心,相信他们看到病痛、伤亡的情景,也会感到不安、舒服、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或把目光移开。不忍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的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灾难来临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当然是物资:吃的、住的、用的,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关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参与救死扶伤的援救行动,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独、没有被遗弃。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内心,让人感到欢喜,分担他人的痛苦。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不仅在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地在平日生活中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
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决定,我们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的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这里没有使用“烦恼”一词,是因为烦恼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未圆满觉悟的众生因无明而起的所有行为,其次,无论是“五毒”、“三毒”还是其他烦恼,希望大家都能把它们看成是情绪、感受,而非心的本性。说“烦恼”大家往往会不自觉地往本性上靠,觉得心本身是烦恼;而说“情绪”,不用提醒,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动的,只不过有些情绪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能量也大,不容易克制。如果愤怒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不可能有高兴的时候,但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不仅能高兴,而且生气的时候还知道自己在生气,这说明意识和情绪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是有可能有意识地去控制和调整负面情绪。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他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绪,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就用办法克制、消弱和化解愤怒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生都要去做的事。然而,大多数人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负面情绪的破坏性,它使我们失去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的陷入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很难照顾到自他的利益,甚至会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危险的境地。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的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烦恼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负面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负面情绪的看法。比如,我们恐惧时,可能我们会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伤害,有时甚至能化险为夷,但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不放,还不断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怖情绪淹没。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人们常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想象中。
根据经验可知,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周围人都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形成一种惯常的氛围,可以是家庭的、工作的,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氛围。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从中可以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同样,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得到。虽然在正常合理的需求与过度奢求之间的区别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也没用一个统一标准,但如果我们更多关注是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状态,而不是这个东西、这种状态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就该小心,不要被贪婪牵着鼻子走。比如我们生存就必须吃东西,但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饱,就很容易吃过头。过度饮食的结果不是强壮身体,反而给身体带来损害。
对负面情绪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绪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然而,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佛教所提倡的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别解脱戒,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不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