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邶(bei)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诗歌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邶(bei)风·燕燕
译文:
燕子飞啊燕子飞,展开如剪般的尾翼。这个人儿要归去,远远送她到郊外。直到眺望看不见她身影,悲伤的泪水如雨下。燕子飞啊燕子飞,一会向下一会向上。这个人儿要归去,远远送她走一程。直到眺望看不见她身影,站立久久泪流满面。
燕燕《邶风·燕燕》(bèi)历来认为是《诗经》中相当感人的篇章,清代推崇为“万古送别之祖”。依据《诗序》,此诗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卫国庄公的夫人庄姜送别丈夫妾室戴妫(gēi)返回陈国的故事。由于庄姜没有子嗣,于是以戴妫子“完”为己子,即后来的卫桓公。但由于兄弟相残,弟弟弒桓公继位,桓公之母戴妫于是被遣送回国。《燕燕》即是记载庄姜送戴妫归返这件事情。庄姜与戴妫两人间的情感深厚,共养戴妫之子,后来夫死子亡,两人悲患同当。此时戴妫又遭新君遣送回国,往后两人恐怕再也难以相见。
此外,关于《燕燕》还有一说,是卫君远送妹妹出嫁的诗。然而不管二者何者为真,从诗中推测送别的时间大约在春夏之际,燕儿们随着季节迁徙飞翔,《燕燕》一诗见物托兴,将今生永别的莫大悲哀倾诉诗中;《燕燕》又从景入情,栩栩描绘出离别场面以及心绪的流转,作为千古送别诗歌之祖,可谓实至名归。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丧夫的蔡文姬(本名蔡琰(yǎn),是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g)之女)遭贼人掳走,辗转流落胡人之地,被迫嫁给南匈奴左贤王。曹操掌权后,念及蔡邕无后嗣继承,唯一爱女又沦落异地,于是重金赎回蔡文姬。然而蔡文姬已于当地生下二子,却不能携子返乡,心中陷入两难挣扎,一边想返回故乡汉地,一边却也割舍不掉亲子之情,但情势上不容她选择。其诗作《胡笳十八拍》对返乡之际与子痛苦别离有感人的描述:“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还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蔡文姬将身为母亲别离子女,心如刀割之情景刻印如实。
瞻望弗及《燕燕》与《胡笳十八拍》都有相同主题,就是“归”。在《燕燕》的“之子于归”与今天常见称女子出嫁的“之子于归”有何关系?归字的使用,常见有回、返之意,衍生义与女子出嫁后的行为有关联,例如出嫁归于夫家,称为“于归”;古代已嫁妇女返回娘家探亲,称为“归宁”,这种说法今日仍普遍可见。但若丈夫逝世,寡妻归返娘家,或是妇人离婚后回娘家则称为“归宗”。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大归”,包括由于政治等特殊因素,使得已婚妇女被遣送回祖国,永归娘家,这通常也意味着今生难以再相聚,庄姜与戴妫是如此,蔡文姬与二子也是处于这般情境。
生离死别历来是人类难以逃脱的情障,古今文学也常援引这个主题抒发内心难忍之悲,由此也创造了许多经典名句,传颂后世。这里要提到对于“送别”相当特殊的诠释方式。在钱锺书的《围城》中,主角方鸿渐因为与校方权力纠葛的问题,没有得到接续的聘任,当他要离开执教的学校,曾经心有所感地说道:“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方鸿渐担心离开时若没有学生送行,场面将有点难堪与落寞,宛如没有子孙送终般凄凉。这种文学笔调扭转了“别”之痛苦,以现实面子作为考虑基准,也是一番体会。
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
“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