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仁义随笔
记忆犹新的八、九十年代的天津

记忆犹新的八、九十年代的天津

作者: 卫东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12:25 被阅读35次

    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家上辈人就住在天津望海楼教堂后面的金家窑大街,可以说,是个老天津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正值盛年,至今对那个时候的天津记忆犹新。

    80年代的天津,没有多少高楼大厦,更多的人还是住在狭窄的小胡同里。虽然空间很小,但家家户户邻里关系热络,今天给你家送点吃的,明天帮我家看会儿孩子,搬个马扎就能在胡同里待上一天。

    那个时候,衣服的样式、颜色多了起来,不少人家中生活水平逐渐好转,还都赶潮流花钱给自己做了一件毛料套装,平时把它当成宝贝似的压在柜子的最底下,只有等到逢年过节走亲戚时才舍得穿上。

    那个时候,天津市内重要的路口都有一大景观,就是红灯下自行车黑压压一片,绿灯一亮,自行车流如开闸之水滚滚向前。

    那个时候,在最紧俏的商品里,火车卧铺票是其中的一个,不是春运时才紧俏,而是常年如此。

    那个时候,公交车、自行车是绝大多数人出行的选择,坐黄面的、红夏利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那个时候,火车还没有提速,颜色也是绿色的,从天津出发到北京,要在充斥着各种味道的车厢待上几个小时。

    那个时候,街上的服装店一家连着一家开始营业了,很多爱美的女士时常成群结伴一同上街去买衣服。衣服多了,流行的款式一直在变,让人眼花缭乱,哪一件都爱不释手。

    那个时候,天津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往返几十公里不觉得苦,下了班凑伙闲聊、打牌、喝小酒、听相声......

    那个时候对天津人的一个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守旧,或者说是“小富即安”。这在习惯了匆匆往前赶的上海、北京等城市人眼里也许就是不思进取,但是天津人自己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1988、10、1天津站竣工

    90年代的天津,不少住在危房、陋房的人举家搬进了新房,原本的棚户区变成了一座座高楼、一片片绿地。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城市一天一天变样,平房少了,高楼多了,路变开阔了,桥梁增加了,住房变大了,小区变美了,城市延伸了,环境变好了······

    长期以来,天津与其它沿海大都市相比,并不是一个特别时尚的城市,没有原创性的时尚符号,没有领先全国的时尚风潮。

    不能说天津人对新鲜事物缺乏热情,但是这些新鲜事物即使流行一时,也会很快淹没在天津特色的汪洋大海里,重新还原到依旧显得有些“土里土气”的城市镜像之中。

    天津人的知足和平淡,使得这个城市的人文旗帜落寞得甚至有些心甘情愿。一个拥有丰厚文化资本城市的文化格调,仅有“逗你玩”的小智慧、小趣味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天津人没才华,也不是天津人不开化,而是因为天津特色的内敛与封闭意识太根深蒂固,窒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种子的滋生与成长。

    因为常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所以天津的名气一直很大。可说起北京或上海,你可能脑子里满是或传统或现代,或大气或时髦,反正是与其相匹配的大都市符号。

    可提及天津,印象中的城市符号却只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的大麻花、耳朵眼的炸糕等津味小吃,也许,还要加上几个传播率极高的天津笑话。

    这种令天津人心里多少有些“皱巴”的世俗心态或直觉判断,均缘于一个惨淡的地缘事实,那就是无论文化影响力还是经济辐射力,与其名气相比,天津都太过“局限”、“小气”。

    与所在城市共荣辱,如今已经成了中国城市进化史中典型的文化现象。现在天津以全方位崛起的姿态仿佛在一夜之间猛然苏醒,让期盼快速发展的天津人万分惊喜,也让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对这个城市的复兴和崛起充满了无限期盼。

    八、九十年代的天津,是令人难忘的天津,那些具有历史性的时刻,你还有印象吗?

    八、九十年代的天津,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就等着破茧而出的一天。而今,网络、智能手机、高铁、电商平台······每一领域的变化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天津,正以快跑的方式进入新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犹新的八、九十年代的天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k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