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一假期第一天的宅家计划被小琪的信息打乱了:姐妹,快出来聊天,再不跟你吐槽,我就要憋坏了。我匆匆赶往约定的咖啡店,还没等我落座,她便开始讲述事情的缘由。
小琪是一个大咧的女孩,异性朋友很多。去年12月,她跟一异性好友小马合租房子,厨具、生活用品、食物都是她购买,两人共用。因为是朋友,她从不计较。刚开始两个月相处愉悦。慢慢地,她开始感到困扰:小马不经同意就用她的私人物品,每日都留言让她买各类生活必需品、食品,从没转过账,用词从最初的请求到后来的直接要求……小琪心有不悦,但仍强忍着,安慰自己:他大概是把我当好朋友才这么随意吧。一直到五一前晚,小琪加班到很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一进门就被追问东西买了没,小琪解释忙忘了,建议他下楼买。谁知道,小马不依不饶。小琪彻底爆发了,把心中积压的不满都一泄而尽。谁知,对方反驳道:“当初留在广州发展是因为喜欢你,想经常见到你,你跟我租房,我觉得还有机会,但不管怎样,你都没给我正面回应,你想怎样?”
最后,她委屈地说:“当初说好,我不可能喜欢他,只把他当好朋友,他也接受,才会一起租房。现在倒好,他把我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还说是我的问题。”
我喝了口咖啡,过一会说:“你也别委屈了,你们两人从一开始就越界了。你不能指望一个心里有你的人,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放弃喜欢你,跟你维持简单的朋友关系。你跟他合租、安排生活、也从不拒绝无理要求,给对方传递了错误讯号。你要明白,哪怕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界限感。否则,迟早会有矛盾……”
我举了很多例子,解释保持界限感的重要性,她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02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人际交往的困扰,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好的时候,可以不分你我;闹翻后,便会分道扬镳。而引起冲突大都是在面对生活的繁琐小事时,没有分清界限,矛盾日积月累,使感情产生无法愈合的裂缝。
我所理解的“界限感”是把握好“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适时拒绝,不干涉他人的事。有时,你自认为的热情,可能是他人的负担;你认同的三观,也可能是别人不赞同的。所以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擅自闯入他人的领地,亦或是将意愿强加于人,打破边界后,感情也会失去平衡。最理想的状态是关系亲密,却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正如那句话说的:“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靠得太近会有矛盾,离得太远感情会冷淡,保持一定界限,才能和身边人感情长久,否则也只能渐行渐远了。
朋友间的界限,分清情分与本分
我们时常用“闺蜜”“哥们”“死党”这些词语来形容友情的深厚,也有“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一生一起走”这样的歌词被世人代代传唱。
可见,纯粹的友情一直是我们艳羡的。可惜的是,在相处过程中,我们总是容易模糊了界限。越熟悉的朋友,越会有所要求。有些人甚至觉得,朋友就是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权利知道对方的所有秘密。得到满足,可能会变本加厉;得不到,便会心生埋怨。渐渐地,彼此也就产生了隔阂,形同陌路,让人唏嘘。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深藏一点小隐私,没有义务去满足别人的要求,更别提是过分需求。俗话说,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情分和本分,就是朋友间的界限。
在《人与永恒》中,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再亲密的朋友,也要留有余地,懂得拒绝,拿捏好分寸,才能自由相处,彼此尊重和包容。
伴侣间的界限,彼此扶持,又互相独立
伴侣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抱怨:
手机从不给我看,偷偷摸摸地难道心里有鬼?你就不能跟我一起看书健身吗,老是出去应酬?每个月能赚几个钱,还乱花,工资都打到我卡里;你妈每天给我摆谱,你还管不管…………
偷看手机、翻钱包、查找行踪、宣泄不满是家常便饭,很多猜忌争吵因此而生。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喜充满压迫感的亲密关系,生活不易,回家还要应付那么多苦情戏码,多压抑呀。越想抓紧,越把对方推得更远。
伴侣,不是依附关系,更不是控制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制造缓冲的空间,既能消化自己的情绪,也能给对方多些理解。
舒婷在《致橡树》里这么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两个人心心相映,彼此扶持,却又互相独立,你有你爱好,我有我圈子,相互之间没有期待,各自成长。
家人间的界限,护你周全,也给你自由
在亲子教育的文章里看到这句话:“当孩子自己跌倒,他靠自己爬起来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所能及的事情的界限感,同时还会对自己充满认同感——这是我可以做到的。只可惜,孩子常常被剥夺这种体验的机会。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才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中国式家庭最大的问题之一,父母总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过度干涉和控制孩子的人生。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容易养出没有界限感的孩子,他们没教会孩子独立和担当。巨婴、啃老事件,常常出自这样的家庭。
即使孩子想争取独立自主权,也必然经历一翻“斗争”,引来家长的严厉批评。顺从,会违背意志;反抗,则怕背上不孝的罪名。不管哪种选择,父母越界带来的结果往往都是痛苦。
然而,我始终支持适时与父母保持距离,不一味听从安排,该battle的时候,不能沉默。保持界限,并非是冷漠或者断绝关系,而是尝试以平等的立场、用成熟的方式去处理亲情,一方面让父母知道你有想法,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干预你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让父母了解你即使独立后,也会回馈他们以爱和关怀。
溺爱包办,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多信任,少干涉;多鼓励,少支配,是父母对孩子的另一种负责和尊重。
写在最后
好的关系不是忍辱负重,而是界限清晰,游刃有余。愿你我都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拥有可敬的友情,温馨的亲情以及刻骨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