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高房价被人诟病,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稀缺性资源,用有效的价格衡量,依然是相对公正的方式。
为了解决房源紧张的难题,早在1979年,我们就开始鼓励建设商品房。而北京,在1989年2月,也首次公开出售商品房。

350套房子,每平米最高2000元,都是三环内黄金地段。本来以为会一抢而光的房源,实际上才被预定了200多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不是没钱。
在商品房的建立之初,大家是需要全款买房的。当年的人民日报已经点出:刚毕业的年轻人,每月存储50元已经是极限。攒上100年才能买一套两居室。房价便宜的年代,大众的购买力也同样是微弱的。改革是被倒逼出来的。
为了解决买房难的问题,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买房贷款模式,先后摸索出公积金、商业贷款制度——1994年,我国公积金制度开始全面建立。一位上海的普通职工杨希鸿,作为全国第一批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的人,拿着编号为001号的借款合同书,出现在新闻联播里;1997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很多市民,就是通过“要买房、到建行”的口号,认识建设银行的。
所以,住房公积金、低息长期商业贷款,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物,其实是有很大的制度福利的。每一个买房人,都应该珍惜国家赠予的,来之不易的贷款机会。
1998年,一纸文件结束了长达40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房地产正式进入商品房时代。也就是这一年,我们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又迎来高房价的痛苦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