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里仁第四10(无适无莫)

里仁第四10(无适无莫)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1-01-23 17:51 被阅读0次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章旨】: 本章是孔子说明君子做事切勿固执。

【注释】:适:音敌,肯定。莫:否定词,不肯、不可。比:依从。

【语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不存一定可或一定不可的成见,只要和于道义的就去做。”

【释义】:

这段话理解的关键在“适”和“莫”两个字。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集合了五种以上的解释。但主要集中在两种:

一种是把“适”和“莫”解释为亲疏厚薄,有的把“适”解释为厚,“莫”解释为薄。也有的把“适”解释为疏,“莫”解释为亲。如东汉时期的郑康成先生,他说“适”是通假,通匹敌的“敌”,适莫应该念“敌莫”,“莫”通爱慕的“慕”,爱慕其实就是亲,敌就是疏远。所以“适莫”,解释为亲疏。无论何种,总之在讲亲疏厚薄。亲疏厚薄是人心中对人对事的一种分别好乐执着。

另一种是把“适”和“莫”解释为可也与不肯也。如《朱子集注》中注“适”应该念敌,专以一项为主,专一为主。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是不肯也。朱子还引用谢良佐的话进一步展开:“适,可以。莫,不可以。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假若没有道作主心骨,不就差不多是任意妄为吗?”

不过无论是解释厚薄亲疏还是可也或者不可也,这些都是人为的分别执着妄断。我们要看到孔老夫子是希望我们不要固执己见,固执对他人的亲疏厚薄,固执对一件事的可也或者不可也。不固执己见,而是与道义相合、相亲,惟道义是从。“比”程树德先生引用为密也,和也。

 那么尽心论语主要是以钟茂森博士的《论语讲记》为主要参考蓝本,钟茂森博士主要是从亲疏这个角度来展开。

钟老师说,“君子之于天下”,就是君子对于天下人,所谓是无亲无疏。没有说一定要跟谁亲近,一定要跟谁疏远,没有亲疏,没有分别,只用一个标准,用义,“义之与比”。“比者,密也,和也。”比是亲密、融合的意思,“义之与比”就是以义为亲密。换句话说,我所亲的是道义,跟义融合在一起。《朱子集注》中把“比”解释为“从也”,“比者,从也”,从是跟从,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所谓“惟义是从”,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处事待人都以道义为准绳,这是一个君子。

没有亲疏,那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我想起了阳明先生的万物一体说。阳明先生心学体系中“万物一体之仁”是其非常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阳明先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阳明先生是觉悟者,心地光明者。他光明的心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没有人我之别。如金刚经中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之本体清净光明,虚静空灵,无二无别,而此本体,万物皆同。万物同于此一本体,故能相感相融,故此本体也叫一体之仁。这个一体之仁,看到陷入痛苦或危险之地的人自然会心生恻隐之心,去帮助,如见孺子将入井,则会立即去救。这时候他的心就是和这个孺子是一体的,没有分别亲疏的。然后不但对同类的人,对鸟兽也会如此,如我们见到马路上被压死的小猫小狗,也会心生不忍之心,这就是我们的心和鸟兽也是一体的体现。不断对鸟兽,对草木这些没有性命的存在,看到他们催折,如人类对森林的肆意砍伐,对自然生态的肆意破坏,我们也会心生不忍。如2019年9月开始的持续将近4个多月的澳洲大火,没日没夜的肆虐,烧毁了不可计数的树木与动物,任何人看到,不单是澳洲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看到了都会怵惕悯恤,难过不忍。这便是与草木、瓦石、自然万物为一体的体现。所以,这个与万物一体的本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明德本性。阳明先生说“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所以,若我们恢复了这个仁之本体,便能不分亲疏贵贱,无适、无莫,只是依道而行,惟义是从。那什么是道。道不远人,就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人道就是行好五伦十义,行好五常德。而这个行好五常德,又是从事亲事兄,由内及外扩散出去的。但很多人听到这里就会问既然说没有分别、没有亲疏那为什么要特别提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甚至孝经中说,不爱敬自己的家人而爱敬其他人就是悖德悖礼。春秋时期墨家就认为要无等差的爱,兼爱,把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对待,不能有区别;把别人家的父母当自己家的父母一样对待,也不能有区别。这样对吗,其实不对,这是一种执着,是不符合道的。

为什么?钟老师说,虽然说本体上是无分别,万物一体之仁。但是在相上,因缘上是有分别的。缘分上有亲疏。虽然我的心里没有分别,但是要随着缘做,对于父母我们要行孝,对于老师要恭敬。这种孝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确实看起来是超过对其他一般人的孝敬、礼敬的行为。因为缘不一样,父母跟我们最亲近,而且对我们有很深的养育之恩;老师教导我们,施以慧命法乳,这个恩德很大,当然对父母、对老师那种礼敬的行为是应该更加加强。可是我的心是平等的,绝不会偏私于哪一方,也绝不会歧视其他的众生,这叫符合义。

如果在行为上都一定要绝对平等,那就是一种执著。我们伸出手掌来看,五个手指,不平等,你说要平等,全部切平,一模一样的高低,这叫义吗?这不叫义。五个手指长短不一样,为什么?它们的缘不一样,功能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绝对平等、一模一样,那就违反自然,不符合道义了。

比如我们见到父母、见到老师要鞠躬顶礼,如果是走在路上,人来人往,马路上这么多人,我们执著平等,见到每一个人都鞠躬顶礼,那会怎样?人家会说我们有毛病,不太正常,还阻塞交通,这就不义了。所以是本性上的平等,万物一体之仁的平等,内心不起分别执著,不执着在相上的差别而失去了一体的仁心。但行为上是随着缘去做,从最近最亲的开始,不断由近及远,把这样一体的仁爱扩散到全世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这个光是一样的光,但是照的过程一定是由近及远漫延过去。而不是跳过最近的不照,直接去照很远的人。这便是规律,便是道义。所以孝经中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就是这个道理,在仁的本体上没有亲疏,但是在发用上有亲疏。肯定是根据缘分,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重及轻。这才是真正的无适、无莫也。

所以,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一则我们要体悟到 “万物一体之仁”的无差别、平等的本性,这个惟义是从的本性,去除贪嗔痴慢,妄想执着的光明本性。并尽可能让自己回归到这样的本性,让这个本性启用,而不落入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断中,偏执于一定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偏执于喜欢亲近谁,厌恶远离谁,甚至为了私利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那就更加不好了。只有我们真正的链接了我们的本性,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之中道。但是第二点,我们也不能落入另一个极端,就是不能有亲疏厚薄,本体上没有亲疏厚薄,但是因缘上有亲疏厚薄,所以我们要随顺因缘,由近及远。先能对最亲最近的人好。这是因缘上的亲疏,但是本性上是恒守光明清净,无染无杂,惟义是从。

若我们的慈爱是真实的本性的慈爱,首先一定是能滋养最亲近的人的。孔老夫子也说过另一句话叫“近者悦,远者来”,如果能让近居的人欢悦,那么远居的人也会愿意来归顺、依附。比如我们能让身边的亲人、邻里、同事都很愉悦,舒服,那么我们也能让远方的朋友愉悦、欢喜,甚至愿意不远千里来结交我们。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德性习性不好,脾气很差,令身边的人都很讨厌,那么远方的朋友更加不会喜欢。这便是这个自性的光明,一点是由近及远照耀过去的。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惟义是从,恒守真性。

相关文章

  • 里仁第四10(无适无莫)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章旨】: 本章是孔子说明君子做事切勿固执。 【注...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无适无莫 注释 适:厚;莫:薄。 释文 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原文: 《论语·里仁》(4·10...

  • 国学经典《论语》原文分享(20-4)

    今天继续分享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四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

  • 开卷有益-《论语》(59)里仁为美

    里仁第四 原文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详解 前三章分别讲学习方法和态度,为政方针...

  • 仁者必无恶无好,无正无邪---论语《里仁第四》第四章

    20171222 今天学习了论语《里仁第四》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志于仁矣”...

  • 读《论语》

    里仁第四——里:住处,借作动词使用,里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知同智,智慧...

  •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内心的仁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 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

  • 想学仁,就买“学区房”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 1-2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注释】①里仁为...

  • 善读「论语」4.1:居心以仁方为美,处世不仁焉得智

    「里仁篇第四」1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心以仁为美。不以仁道处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里仁第四10(无适无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eu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