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生长在校园里,我的父亲是学校的校长,母亲是老师,我是嗅着书本中墨香长大的孩子。
儿时,父亲常常拿出来向我炫耀的是一张旧报纸,父亲写的一篇文章于1958年8月26日,刊登在宜兴报的头版头条,后在新华日报上转载。
看着爸眉飞色舞、踌躇满志的样子,从此在报纸上留有我自己的名字,就成了当时的我这一个懵懂孩子心驰神往的梦想。
那时,我最喜欢的是看电影、听故事和看小人书。我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各村追看电影;在夏日的竹床边缠着爸给我讲故事;在我每天经过大浦老街时,我喜欢翻阅起一分钱看一次的小人书,《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依稀中"赤膊上阵″的张飞总是拉着我"大战三百回合″,在读到"风波亭″这段章节时,我会忍不住拍案而起,切齿怒骂奸臣秦桧残害忠良。
爱好文艺、喜好读书的功效没有立竿见影,反而给我带来了巨大副作用,从此我对理科尽失了兴趣,在高二上物理课时曾因偷看《书剑恩仇录》,被任课老师赶出了课堂。
学生生活很快就过去,毕业后,我进入了窑厂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我筋疲力尽。以后我又赶上了下岗潮,去了南京经商打拼天下,创业的艰辛,生活的压力让我更加迷茫,儿时的作家梦几乎已完全遗忘。
不幸的是,在经商过程中我不慎遭遇了诈骗,让我损失惨重;更让我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妻也病了,需终身服药,而且大部分医药费不能报销。
逆境中的我,无以宣泄情感,在苦海边上靠回忆就一点甜面酱,把自己点滴的生活汇成文字,丢进网络,全没想着如父亲当初这般意气风发,只想着倾诉衷肠。
感谢网络,感谢媒体,让许多和我一样境况的人能够以平台作为磨炼和提升自己能力的舞台。
付出总有回报,我描述当初窑工生涯的《装窑》一文,竟然某一天在《宜兴日报》上发表了,各位编辑老师也给我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也所谓世间自有公道,我当初误入泥潭被诈骗的钱,陆续由经侦追回,发还给了我。更让我欣喜的是,政府倾听到民众的呼声,照顾到了普通退休职工罕见病的报销问题,提高了我妻子所患病可保销的额度,让我在经济上如释重负,压力顿减。
现在,我回到了老家宜兴定居,闲暇之间重拾起儿时的作家梦,幸喜的是,当初打下的文学底子尚在,那时读的那些课外书成了我积蓄的能量,在近耳顺之年竟然美梦成真,陆续有多篇文章发表。
原来我写文章的目的纯粹是排解心中的愤懑,后来是为了致敬父亲,现在已慢慢地转向为关注生活,和发现身边的美好。写作和生活多不会一帆风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