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爷走了,4月6日下午走的。十几天前,五爷因为头晕摔倒昏迷,被送到医院后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最终还是没能苏醒过来,在沉睡中离世,终年83岁。
到现在,我还难以相信五爷已经去世了,在我的印象里,他虽满头白发,但耳朵并未聋,虽年老,岁月却不曾压弯腰杆,不曾步履蹒跚。今年过年,我们孙辈来给五爷拜年时,他精神矍铄,询问我们工作情况,勉励我们积极进取,当时毫看不出身体有任何征兆,我一直认为他可以活到百岁的,上次见面到现在才不到两月,却已天人永隔。
五爷,翁文斌,生于1937年,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排行第五,他十六七岁时,考上农机学校,开始了他的求学工作之路,他先后在榆林,铜川,华阴等地工作,1985年回未央工作,直至退休。
五爷是孜孜不倦的人,我小时候,他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是仍然笔耕不辍,积极研究农机方面的知识,我经常在村里见到邮递员给五爷家送信,这些信大部分都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农业机构给他的农机专利回信。
五爷更是位心怀桑梓的老人,对于故乡、故土和故人,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梦想,有着愿望,后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我们村庄的历史整理、编辑成书。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开始收集、走访、打听、记录关于我们村庄的历史资料,2016年初,五爷40多年坚守的愿望,终于得以了结,付梓成书,取名《翁家庄》。在这四十多年中,五爷的艰辛,旁人并不知晓,他多次一人走访调查西安周边区县翁姓村落,了解当地村史。他西去礼泉翁官寨,南到商洛黑龙口,当然还去过更远的地方。
2014年,五爷已经临近八旬,为村庄写书心愿依然迫切,10月,他不顾子女劝阻,决定到安徽凤阳寻根问祖,我当时陪同他前往。在安徽凤阳,我们住着最普通的招待所,吃着街边最便宜的饭,只为能找到关于祖先的历史信息,凤阳的城北的邮政局家属院,城西的档案馆,凤阳20多公里外的毕家岗小山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虽然我们最终没有找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五爷认为实地调查,收获不大,但是终无遗憾。
《翁家庄》这本书,五爷花费数万元,印成之后,送予乡邻,分文不取。这本书内容丰富,收录祖先的墓志铭文及译文、翁姓族谱、解放初年村庄门楼照片、清朝末年的牌匾和清末民初的地契等。这本书是一个村子的历史,是一个村子的背影,更是五爷40多年的劳力劳心之作。
翁家庄这个村子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风尘中,我们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丝毫闻不到乡土的气息,《翁家庄》这本书却可以带着我们找寻曾经的家园,一起回到过去……
或许,很多年后,很多人已不知道五爷曾是谁家的老人,但是都知道有个叫翁文斌的曾经为村里写了一本书……
五爷,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