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的作者孙瑞雪女士,是国内知名的蒙特梭利专家。“爱”和“自由”也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提炼,爱自然不用多解释,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
近日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讲到“哺育你的精神胚胎”,也提到了蒙特梭利教育和孙瑞雪女士。精神胚胎,也是蒙特梭利本人提出的概念。“精神胚胎”是指: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有一个精神胚胎,成长就是这个胚胎发育的过程;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精神胚胎再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
而感觉分三类: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第二类:第六感,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常与直觉并列再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另一种是指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而“感觉”的理念也与本书内容高度契合。
01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是基本需求,当然,完整不是完美。完整包括身体的完整、心理完整、只能完整、精神完整。
安静下来是第一步,因为内心的宁静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面对特别闹的孩子,应该给与爱、自由、耐心来帮助他们走向安静。
儿童是可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就是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准许孩子哭,并要温和的说:没关系,你哭吧,我陪着你。如果不允许孩子哭,就是不让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其实哭,也是一种疗愈。
02
6岁前的儿童跟不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而大人们总是把掌握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其实,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儿童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所以,不要剥夺孩子用嘴的品尝、手的触摸等去探索世界。
03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爱孩子首先意味着不能忽视孩子。
得到充分的爱的人,不但是按事情规矩行事,也是平静的、体谅人的、想帮助大人的。
04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的还是思维上的,都是一个趋向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
孩子尝试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剥壳,都是心智发展的需要,成人应该给与足够耐心和自由,不要剥夺他们走向独立的权力。
05
当儿童对当前事情不感兴趣时,蒙特梭利要求把握住两点:一是这种情况下不要再急需进行;二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或者觉得他自己不懂。
儿童的自信心是建立再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上。
06
儿童是从爱中决定顺从,从意志中执行顺从。他们的纪律不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喝令和压制下建立的。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明,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不守规矩就变成偶尔现象了。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强迫儿童,只能给儿童再制造一个不诚实的品质。
儿童的顺从与否同他具备的能力有关,当儿童抗拒一件事情,可能他还不具备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
育儿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除了要了解孩子,更多就是要给与孩子爱、自由和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