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回想起几周前、几个月前看过的书,里面讲了些什么吗?
当你和别人谈起看过某本书时,你能回答出以下几个问题吗?
1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2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3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当你想加深记忆和理解,而去重读某本书时,会不会因为重读一遍又要花费大量时间,有所排斥?你会不会觉得这样太累或很没效率?进而对重读,产生抗拒?
那估计你不太喜欢或不擅做读书笔记,如果你符合我说的这两种情况,那就认真的看下去,对你会有些帮助。
我将给大家带来5个记读书笔记的姿势:笔记切中要点和目标、给笔记建立标签索引、重读笔记回想、笔记一元化和重组、跟随心情阅读笔记和书。
首先,在解锁姿势之前,先给大家简单的讲下读书笔记的作用。
读书笔记的作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回想一下,在听课、开会、商务洽谈时,我们是不是都会准备笔纸,用来记一些关键信息,以防自己忘记?
读书的时候,一本书那么多信息,如果不做读书笔记,光靠临时的记忆,你有信心在一月后、一周后甚至几天后,想起书中重要知识点吗?
当我们经常抱怨记性差的时候,并不是说记忆整个都不行了,而是我们回想某件事务的能力暂时地减弱了,这是正常的。
读书笔记便是增加回想能力的有效方法。
读书笔记能加深印象、理解和记忆
看书时,我们一扫而过,大脑刚进行思考,并马上又要接盘其他维度的内容。
当我们写下来或说出来时,大脑思考范围将专注在我们关注的点上,而在写和说这个过程中,大脑有足够时间聚焦一点并进行发散性思考。
这种给大脑留有充分思考空间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和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
读书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加高效的回想
我们不太记得书中讲了什么时,如果有读书笔记,就能通过笔记回想起书中的重点内容。
这种回想的方式,比起重新去翻开书本回想,要高效很多。
读书笔记便于我们讨论、传授
将一本书直接抛给对方,和将书中精华提炼而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示例,进行语言组织,传授给对方。
你觉得哪种方式,能帮助你更加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哪种方式更加易于讨论和传授?答案无疑是后者。
除了以上的三种作用,读书笔记还能带来很多便利的地方,在后面我也会断断续续地提到。
下面就开始记录我们的读书笔记吧。
1 笔记需要切中要点和目标
任何读书笔记的展现形式,万变不离本,都是基于四个要素:关键词、图像、摘抄、感悟。
关键词:大部分笔记的第一要素。例如,思维导图的核心并在于逻辑性与关键词提炼。关键词的提炼程度,直接影响到该笔记的传达和回想效果。
图像:充分运用人的左脑和右脑,进行全脑记忆的方式。以图传意。
摘抄:抄下最能令你喜欢和感动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很轻易便能戳中我们G点,瞬间高潮,思想如潮水般喷洒而出。每读一遍,都能带来非凡的感悟。
感悟:感悟是根据书本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组织成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完毕后的三十分钟内,我们大脑皮层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这个时候,最适合将自己的所想所悟写出来。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掌握了基于这四个要素的方法论,并觉得自己具备了高效的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一本书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而其中真正对我们有价值,能内化吸收的知识,可能只有20%的内容,甚至更少。
如何从一本包含大量信息的书本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点,是高效阅读和笔记的底层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练习,在实践中收获心得。
我自身目前还处于关键词、摘抄、感悟的练习阶段,图像是我下一个练习目标。所以,我就只举一个关于关键词和感悟相关的实例。
我之前在看《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时,从里面GET一个号称15分钟看完一本书的“阅读克星法”。
16个关键词、1个问题、1条感悟回答,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就这样完了?
刚看到这个方法时,我不太相信,但我还是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去辨别其适用边界。
以下便是我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读书笔记,有写到一半发现不适合的,有写到一半发现需要引进其他元素的,也有运用该笔记成功的。
(请忽略掉我难看的字)该方法论需要有个前提,明确你看这本书的唯一问题。
当你的问题较多,不具备唯一性,书的内容比较散,描述的维度比较多,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合了。
但当你明确看书目标,这种方法将不愧于“阅读克星”的名头。
在三个圆圈的中间部位,写下你的问题。
接下来,围绕你的问题,从整本书中快速提炼出16个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然后圈出3个你所认为的最重要关键词。
精读最重要3个关键词部分,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答案。
当我在尝试提炼16个关键词的时候,发现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关键词在我笔下产生。对于整本书的大概观点和思想,我在脑海里大致有了全面的认知和初步的了解。
经过自我思考分析,圈出其中3个最重要的关键词精读。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获取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内容。
最后再结合其他关键词的认知程度与精读关键词的深度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答案。
这种笔记方式,并是基于关键词和感悟进行的高效阅读笔记方法论。
当经过几周,只能想起部分内容时,翻开笔记,根据关键词、问题和感悟进行回想,之前整本书的基本认知结构和精华,并全部在我脑海中浮现而出。
(
很多人看到这个方法,可能会觉得这样太浪费书了。还有好多内容没看,万一错过了都可惜。
在这里,要给大家强调两点:
1) 以自己为中心看书,书是为我们服务的,是为我们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
2) 高效之所以称之为高效,并是花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竟可能的收获更多的成果。
举个例子,A花2小时看完整本书,而这本书可能有用的内容占了50%(50%都算是非常高了)。
B花30分钟看完1本书,吸收了30%有用内容,再花1小时30分钟看完2本书,每本吸收30%左右有价值的知识。
花了同样的时间,谁效率更高?
)
2 给笔记建立标签索引
在做读书笔记时,一定要明确所看书类型,并以此为依据为读书笔记分门别类。
例如:情绪控制类、演讲类、沟通类、高校阅读类等等。
我们可以使用荧光便利贴,写上类型或书名,贴在笔记本的外侧。当我们需要寻找的时候,直接根据便利贴就可以快速找到目标了。
对于使用云笔记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在云笔记里记笔记,或者通过扫描和拍照的方式,将笔记上传到云笔记里面保存。
个人建议可以分别尝试电脑、笔纸记笔记,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我从来不讲究方法绝对论,方法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3 重读笔记回想
有了标签分类和笔记,我们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库。
在畅销书《学习之道》里,提出了大脑中的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瞬时且容量有限的,我们大脑只能同时记住、处理少数几件事情。
长期记忆相当于我们的记忆仓库,它能存储很多的事情。但是,要想把读书笔记中的内容存储到长期记忆仓库里面去,我们需要周期性的持续回想。
比如:每周回想一次,每月回想一次。这种周期性持续回想的方式,能更进一步加深大脑对它们的印象,有助于记忆和二次理解。
而在没有读书笔记的情况下,我们每次回想都需将书找出来,重新去看一遍目录,再根据目录或之前的标注,翻阅、重读、回想。
如果有读书笔记,我们只需把读书笔记拿出来,简简单单的几页关键词和精华内容,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快速重读完这些内容,然后根据笔记中的关键词、感悟等作为切入口,进行关联性回想。每次回想的时候,你可能会基于原来的笔记,产生新的感悟和想法。
也许一个月后,这本书你只能依稀记得很少一部分的关键内容。但只要把笔记本翻出来,瞄一眼,之前的内容便会再次从你记忆里面闪现。
我们甚至可以把笔记本随身带在身上,坐车或等人的时候,随时打开翻阅。
4 笔记一元化和重组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为做完笔记后,没事去翻翻回想下就可以了,至少我开始就是这样。
很庆幸,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GET一个对我非常重要的收获,即笔记一元化和信息重组的概念。
当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读书笔记时,这时的笔记库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根据我们看书的顺序进行记录的。
小说、名著、专业类书籍、学习类书籍等,错综复杂的分布在读书笔记中,毫无规则可循。这时,我们并可根据标签,将同类型的笔记放到一起。(这里建议大家使用活页笔记本,可以很轻松的做到这一点。)
将同类型的笔记放到一起后,接下来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一元化和重组。
举个例子,同一类型的书籍,讲的都是怎么控制情绪。
有的作者可能是以脑科学为基础,畅谈科学性质的情绪方法论。
有的作者可能是结合生活感悟和实践,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
有的作者可能是将脑科学、心理学、生活感悟实践集合起来,论证一些情绪方法论。
笔记的一元化和重组,并是将这些不同作者在不同书籍中,讨论同样一件事情的思想,熔为一体。
通过横向对比,经由充分思考和论证后,将这些不同思想熔为自己的思想。
这是记录了读书笔记后,一个很重要的后知整理过程,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5 跟随心情阅读笔记和书
讲完了满满的干货,最后再送大家一个好心情吧。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让我非常好心情的阅读方法,简单易用。
围绕自己的心情和情绪看读书笔记和书,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经常害怕被人拒绝,或者你因为被人拒绝感到情绪低落,没有自信。这时,来一打关于拒绝和情绪的读书笔记或书本,比如:《被讨厌的勇气》、《不被情绪左右的28个练习》等。从读书笔记和书本中获取精神粮食,帮助自己振作精神,重拾信心。
旅行时喜欢看的书,难过时喜欢看的书,高兴时喜欢看的书,焦虑时喜欢看的书......
找到那些能给你带来精神慰藉的笔记和书,找到它们,成就一个美好的自己。
感谢耐心读完,最后再总结解锁的5个读书笔记维度:笔记切中要点和目标、给笔记建立标签索引、重读笔记回想、笔记一元化和重组、跟随心情阅读笔记和书。
如果你喜欢沐海的文章,请轻轻按一下“喜欢”,能关注我,我会更加开心的。
网友评论